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Claude-Michel Shonberg: Selections from Les Miserable


故事背景是在法國第二共和政體的時代,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政體並未讓平民有翻身的機會,這種社會上不公不義,未公平的處置下,造成人民犯罪,而造就了男主角尚法強(Valjean)的例子,而當時的文豪雨果身處在這個時代,他描繪Valjeant出獄後受到主教的仁慈與幫助,以及工作的期間經歷的事情,在雨果流亡的的歲月中,他完成了這部傑作,來反映當時社會政體的不公不義。

整齣劇共分成四幕,內容取材自法國大革命下男主角為了一條麵包,而成了苦刑犯,在獄中試圖越獄,而使他的獄中生活延到十九年,重獲自由後,在Digne這個地方,有位主教收留了他,並告誡他要重新做人。在一家工廠遇到了一位女工人芳汀。她想用工作來養活無辜的小生命珂賽特,但是不幸身世暴露之後卻成了資產階級道德的犧牲品。一位紳士調戲她,向她噴煙,把雪塞進脖子裡,那禽獸卻受到了保護,而她這隻羔羊卻被關進了牢籠。而他的死卻是這社會中不公不義的呈現。

曲子一開始以歡樂的旋律進入了哀的情境,表明不公不義的現實情況,第二段「At the End of the Day」、「I Dreamed a Dream」表述女主角年輕時的夢想,與被寄養在一間旅館,淪落成為沒錢的童工的悲慘回憶。第三段「Master of the House」用諷刺戲謔的曲調描繪旅館主人阿諛奉承的樣子。第四段「On My Own」女主角激動的表白對男主角的愛。最終段「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雄壯的進行代表學生們對政治的關心與世局的不滿。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Dirk Brosse: Tintin - The Prisoner of the Sun

    輕歌劇後來跟著19~20世紀極為繁盛的大西洋貿易傳到新大陸。在新大陸揉合爵士與古典,以「音樂劇(Musical Theatre)」的面貌傳回歐洲,尤其是法國。『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丁丁歷險記 - 太陽神的囚徒(Tintin - Le Temple du Soleil)』、『鐘樓怪人(Notre Dame de Paris)』以不同於美國音樂劇奔放熱情的緊湊精緻,在歷史上留下足跡。

    「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 of Tintin)」從1929年開始連載直到1986年作者過世為止,橫跨20世紀最不安與變化最大的時期。男主角「丁丁」以記者身分深入各地險境探險迎救朋友的故事情結,直接影響後來冒險類型電影對主角的描述(看看印第安那瓊斯與馬蓋先)。『太陽神的囚徒』是系列作品的第14部。丁丁迎救被詛咒的好友「微積分教授」的過程誤闖印加人的太陽神殿被當成祭品獻祭,最後靠著丁丁的機智化解危機。

    2002年改編給音樂劇,Dirk Brossé 作曲。Johan de Meij 擷取其中最具戲劇性的7段。「Rascar Capac」詭異不安、「When the campfire is burning」溫馨、「The Pyre」緊湊刺激,到最後「The Sun」歡喜大結局。片段的連接考驗指揮的想法,不時出現的高音與重擊般的強音挑戰演奏者的技巧與控制能力。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李哲藝 - 廟埕

廟埕 / 李哲藝

廟宇是早期台灣聚落的中心,民宅、田地都以廟宇中心向外擴散。雖然都市化後廟宇在台灣人心中的地位慢慢淡出,廟宇前面的空地「廟埕」仍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豎琴演奏家李哲藝先生運用五聲音階,配合布袋戲與北管元素,將小時候在高雄『三鳳宮』附近玩耍的景象描繪出來。舉凡老人會的南北管音樂、迎神賽會的廟會夜市、神明誕辰的布袋戲、歌仔戲,甚至居民的嘻笑怒罵都可以在曲中找到痕跡。沒有劉學軒老師『三峽祖師爺的石獅』那般有開創性,平易近人的旋律更寫出濃濃臺灣味。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Franz Lehar: Selection from "Die Lustige Witwe"

反 觀德奧,日耳曼人好像不太寫嚴肅歌劇。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的『魔笛(Die Zauberflöte, 1791)』之後,好像除了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 - 1826)的
『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 1841)』,就要到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 - 1883)才有重要作品出現。反而,日耳曼人好像比較喜歡輕歌劇這樣黑色又辛辣的戲劇題材。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Jr., 1825 - 1899)的『蝙蝠(Die Fledermaus, 1874)』、蘇佩(Franz von Suppe, 1819 - 1895)的『詩人與農夫(Dichter und Bauer, 1846)』、『輕騎兵(Leichte Kavallerie, 1866)』都在輕歌劇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

奧地利作曲家雷哈爾(Franz Lehar, 1870 - 1948)的三幕輕歌劇『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 1905)』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除了在題材上的創新(有錢熟女周旋在眾男人之間)讓聽膩大男人主義的觀眾們有不同的選擇外,輕鬆詼諧的曲風,以及男女 主角自然的對白,讓這齣劇情有點老套的輕歌劇歷久不衰。本次演出選擇劇中最有名的幾個片段:開幕舞會的大合唱、第二幕開場的
『薇莉亞之歌(Vilia)』、最後男主角終於向女主角告白的大合唱,用管樂團演出,呈現劇中輕鬆詼諧的氣氛。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聲歌』曲解集

我說過我想讓今年的曲解一致到可以串起來變成一篇長文。現在已經寫好兩篇,就來試試看。

19世紀中,因為工業革命與自由主義,歐洲多了一群看戲的人。這群看戲的有錢但沒什麼時間,對古典題材沒有太多興趣,只想看戲放鬆一下。喜歌劇因著客人的要求開始變短、變得不『古典』,成為『輕歌劇(Operetta)』。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1819 - 1880)的作品
『奧菲斯在冥府(Orphee aux Enfers,1858)』就標記著轉變的開端。

整齣劇分兩幕,共4個景,內容取材自希臘神話中吟遊詩人奧菲斯(Orpheus)下冥府救亡妻尤麗迪斯(Eurydice)的故事。雖說是取材,但整齣劇跟原本悲劇一樣的地方只有「奧菲斯跟尤麗迪斯是夫妻」這點,剩下的跟原作可以說八竿子打不著。劇裡被冥王耍心機拐到冥府的尤麗迪斯過著愉快的生活,奧菲斯怕旁人說閒話,只好下冥府把尤麗迪斯帶回人間。跟著冥王到冥府湊熱鬧的神王朱比特(Jupiter)也煞到尤麗迪斯,就耍了點心機讓尤麗迪斯可以留在冥府,不用跟著怨偶回人間,而奧菲斯也有理由跟旁邊說閒話的交代。皆大歡喜的收場。

序曲作為歌劇摘要,自然就把幾段重要的主題給交代了一下。開場歡樂的旋律表明這是一齣『喜劇』,接著一哀一樂的兩段旋律詮釋奧菲斯與尤麗迪斯這對怨偶的哀怨,與對小三的愛戀。中段緊湊的旋律描寫著奧菲斯下冥府的艱辛。在曲子最後,奧芬巴哈安排了第二幕串場的嘉和舞曲(Galop Infernal, 就是大家熟知的康康舞曲),在喧嘩嬉鬧的氣氛下結束全曲。


反 觀德奧,日耳曼人好像不太寫嚴肅歌劇。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的『魔笛(Die Zauberflöte, 1791)』之後,好像除了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 - 1826)的
『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 1841)』,就要到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 - 1883)才有重要作品出現。反而,日耳曼人好像比較喜歡輕歌劇這樣黑色又辛辣的戲劇題材。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Jr., 1825 - 1899)的『蝙蝠(Die Fledermaus, 1874)』、蘇佩(Franz von Suppe, 1819 - 1895)的『詩人與農夫(Dichter und Bauer, 1846)』、『輕騎兵(Leichte Kavallerie, 1866)』都在輕歌劇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

奧地利作曲家雷哈爾(Franz Lehar, 1870 - 1948)的三幕輕歌劇『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 1905)』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除了在題材上的創新(有錢熟女周旋在眾男人之間)讓聽膩大男人主義的觀眾們有不同的選擇外,輕鬆詼諧的曲風,以及男女 主角自然的對白,讓這齣劇情有點老套的輕歌劇歷久不衰。本次演出選擇劇中最有名的幾個片段:開幕舞會的大合唱、第二幕開場的
『薇莉亞之歌(Vilia)』、最後男主角終於向女主角告白的大合唱,用管樂團演出,呈現劇中輕鬆詼諧的氣氛。


與『奧菲斯在冥府』差不多的時間,嚴肅歌劇(Opera Seria)除了因應觀眾群與價值觀的變化在題材上創新:更聳動、更血腥,與機械裝置的改進促使舞台佈景變得更華麗、更多變,還在歌劇結構上進行兩個相反方向的演進:一邊以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 - 1883)的『尼貝龍的指環(Der Ring das Nibelungen, 1869)』與『帕西法爾(Parsifal, 1882)』為集大成,以古典的愛恨情仇為底,用繁複的劇情與長度尋求現代的解答;另一邊濃縮劇情,以簡化的劇情與更高超的唱腔挑戰更高的張力。





馬士康尼(Pietro Mascagni, 1863 - 1945)的獨幕歌劇『鄉間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 1890)』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現今少數還有在演出的作品之一。整齣劇雖然只有一幕,但故事中的背叛、悔恨與誤解卻讓整部歌劇充滿令人窒息的壓力。這首間奏曲放在歌劇的最後高潮之前,緩慢優美的旋律就像威爾第(Giusseppe Verdi, 1813 - 1901)著名的歌劇小品『西西里晚禱(I vespri siciliani, 1855)』的序曲一樣令人放鬆。這樣的慢版改編給管樂團演出對管樂團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指揮對曲子的了解、還有樂手對每個音符,甚至休止符的詮釋,都會讓整首曲子變得非常不一樣。


輕歌劇後來跟著19~20世紀極為繁盛的大西洋貿易傳到新大陸。在新大陸揉合爵士與古典,以「音樂劇(Musical Theatre)」的面貌傳回歐洲,尤其是法國。『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丁丁歷險記 - 太陽神的囚徒(Tintin - Le Temple du Soleil)』、『鐘樓怪人(Notre Dame de Paris)』以不同於美國音樂劇奔放熱情的緊湊精緻,在歷史上留下足跡。

    「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 of Tintin)」從1929年開始連載直到1986年作者過世為止,橫跨20世紀最不安與變化最大的時期。男主角「丁丁」以記者身分深入各地險境探險迎救朋友的故事情結,直接影響後來冒險類型電影對主角的描述(看看印第安那瓊斯與馬蓋先)。『太陽神的囚徒』是系列作品的第14部。丁丁迎救被詛咒的好友「微積分教授」的過程誤闖印加人的太陽神殿被當成祭品獻祭,最後靠著丁丁的機智化解危機。

    2002年改編給音樂劇,Dirk Brossé 作曲。Johan de Meij 擷取其中最具戲劇性的7段。「Rascar Capac」詭異不安、「When the campfire is burning」溫馨、「The Pyre」緊湊刺激,到最後「The Sun」歡喜大結局。片段的連接考驗指揮的想法,不時出現的高音與重擊般的強音挑戰演奏者的技巧與控制能力。

Pietro Mascagni: "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

與『奧菲斯在冥府』差不多的時間,嚴肅歌劇(Opera Seria)除了因應觀眾群與價值觀的變化在題材上創新:更聳動、更血腥,與機械裝置的改進促使舞台佈景變得更華麗、更多變,還在歌劇結構上進行兩個相反方向的演進:一邊以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 - 1883)的『尼貝龍的指環(Der Ring das Nibelungen, 1869)』與『帕西法爾(Parsifal, 1882)』為集大成,以古典的愛恨情仇為底,用繁複的劇情與長度尋求現代的解答;另一邊濃縮劇情,以簡化的劇情與更高超的唱腔挑戰更高的張力。

馬士康尼(Pietro Mascagni, 1863 - 1945)的獨幕歌劇『鄉間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 1890)』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現今少數還有在演出的作品之一。整齣劇雖然只有一幕,但故事中的背叛、悔恨與誤解卻讓整部歌劇充滿令人窒息的壓力。這首間奏曲放在歌劇的最後高潮之前,緩慢優美的旋律就像威爾第(Giusseppe Verdi, 1813 - 1901)著名的歌劇小品『西西里晚禱(I vespri siciliani, 1855)』的序曲一樣令人放鬆。這樣的慢版改編給管樂團演出對管樂團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指揮對曲子的了解、還有樂手對每個音符,甚至休止符的詮釋,都會讓整首曲子變得非常不一樣。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Jacques Offenbach: "Orphee aux Enfers" Overture

好好的『奧菲斯在冥府』變成了『天堂與地獄』......

19世紀中,因為工業革命與自由主義,歐洲多了一群看戲的人。這群看戲的有錢但沒什麼時間,對古典題材沒有太多興趣,只想看戲放鬆一下。喜歌劇因著客人的要求開始變短、變得不『古典』,成為『輕歌劇(Operetta)』。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1819 - 1880)的作品
『奧菲斯在冥府(Orphee aux Enfers,1858)』就標記著轉變的開端。

整齣劇分兩幕,共4個景,內容取材自希臘神話中吟遊詩人奧菲斯(Orpheus)下冥府救亡妻尤麗迪斯(Eurydice)的故事。雖說是取材,但整齣劇跟原本悲劇一樣的地方只有「奧菲斯跟尤麗迪斯是夫妻」這點,剩下的跟原作可以說八竿子打不著。劇裡被冥王耍心機拐到冥府的尤麗迪斯過著愉快的生活,奧菲斯怕旁人說閒話,只好下冥府把尤麗迪斯帶回人間。跟著冥王到冥府湊熱鬧的神王朱比特(Jupiter)也煞到尤麗迪斯,就耍了點心機讓尤麗迪斯可以留在冥府,不用跟著怨偶回人間,而奧菲斯也有理由跟旁邊說閒話的交代。皆大歡喜的收場。

序曲作為歌劇摘要,自然就把幾段重要的主題給交代了一下。開場歡樂的旋律表明這是一齣『喜劇』,接著一哀一樂的兩段旋律詮釋奧菲斯與尤麗迪斯這對怨偶的哀怨,與對小三的愛戀。中段緊湊的旋律描寫著奧菲斯下冥府的艱辛。在曲子最後,奧芬巴哈安排了第二幕串場的嘉和舞曲(Galop Infernal, 就是大家熟知的康康舞曲),在喧嘩嬉鬧的氣氛下結束全曲。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James Barnes: Symphonic Overture

重寫一篇

James Barnes 對台灣的管樂人來說是一個又愛又恨的名字。
一方面旋律好記而且容易琅琅上口,記譜法也依著以教育為主職
的管樂作曲家的清楚明瞭,減少演奏上的模糊地帶。但另一方面
也因為譜上把句法與表情都清楚記載,所以部分難度較高的段落
對能力未到的演奏者來說相當吃力。同時,Barnes 還將鑽研非調性
作品的心得應用在作品當中,巧妙地將節奏動機或旋律動機互相轉換,
對指揮與演奏者來說都不易掌握。這首「Symphonic Overture」綜合了
他對樂器演奏(Barnes曾是一位低音號演奏者)的了解與複雜的作曲手法。
成為台灣管樂人最想演出,但相當害怕的作品之一。

作品大致分成4個部分,結構類似古典交響曲:快板-慢版-詼諧曲-快板

第一段快板以銅管帶出明亮的第一動機,隨後雙簧管演奏悠揚的第二動機。
樂曲活潑類似進行曲。第二段慢版以英國管、中音 Saxophone與上低音號為主角,
繁複的對位手法將第一段交織的兩個動機轉化成憂鬱富歌唱性的氛圍。第三段銅管
與木管交替出現,互相接龍展現樂手們高度的默契。第四段回到激昂的第一動機,
最後在貫穿全曲的結構動機再現下結束。除了默契的考驗,曲子並沒有明顯的伴奏聲部,
樂手必須在旋律與伴奏間迅速切換,並應付順勢而生的極高(低)音。是一首非常具有
挑戰性,但非常有戲劇張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