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遠因是1492年的地理大發現。中美洲的大量銀礦造成歐洲發生通貨膨脹,舶來品需求大增。三條絲路沿線重要城市包括伊斯坦堡、威尼斯、羅馬等,因為交易量暴增,商人的平均所得增加,使商人有餘力引進阿拉伯世界所保存,中谷希臘與印度的文學與科學研究,進一步演變成為文藝復興運動。

地理大發現除了帶進大量銀礦,配合歐洲自匈族入侵之後已經數十年沒有延燒全歐的大型戰事,故整個歐洲人口大量增加,可耕地與男丁比例極速下降結果使得傳統莊園經濟開始崩潰,逐漸轉向城邦經濟。但是短時間仍無法應付大量出現的無業游民,因此大西洋航線開始發展,人口開始往西移動。

往西移動到美洲定居的歐洲人最早以糧食生產為主,目的在供應美洲當地需求。但是因為人手不足,產量相對較低,反而需要仰賴歐洲本地進口。直到玉米與馬鈴薯的發現,與美非航線的開拓,從非洲輸入大量黑奴,才逐漸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因為大西洋航線的航程長,不確定因素多,往美洲的船隻折損率高,因此歐洲人除非萬不得已不然不願意前往美洲拓荒,直到造船技術與定位技術逐漸成熟之後,往歐洲移動的人口才大量增加。

而在歐亞貿易方面,原本歐洲自亞洲輸入的產品有瓷器、茶、蔗糖、絲織品與麻織品。其中以茶、蔗糖與麻織品為大宗。茶與蔗糖主要供應上流社會,麻織品則做成衣服供應一般民眾。因為歐洲人口增加,麻織品的需求大增,但歐洲本地無法種植高品質的麻與棉花,因此只能不斷向印度購買。久而久之造成歐洲白銀大量往東流出。為了平衡貿易逆差,歐洲紡織商人開始嘗試在美洲種植棉花。

黑奴引進美洲,促使美洲糧食產量趨於穩定。配合玉米與馬鈴薯的大量種植,美洲開始減少自歐洲進口糧食,並且反過來向歐洲傾銷玉米與小麥加工品。糧食供應穩定後,美洲地主開始減少糧食作物生產,轉向生產較高經濟價值的棉花。因美洲氣候較歐洲乾燥,且人口密度低,所以在美洲的棉花種植獲得成功,開始大西洋航線中獲利最高的棉紗運輸。歐洲沿海港口開始大規模發展織造業,將美洲運來的紗織成布並作成衣服,反銷回美洲與歐洲其他地區。

雖然大西洋航線幫助歐美兩地發展自有的紡織工業,但是印度發展幾千年的手工織造技術仍以高品質、低價格的方式試圖阻礙歐洲本地紡織業的發展,而且非常成功。直到歐洲開始使用化石能源取代傳統獸力與人力推動紡織機,並且在1764年與1781年分別發表珍妮紡紗機與蒸氣機,飛躍性提昇紡織業的產量與品質,這個危機才逐漸解除,並且隨著東印度公司的運作,歐洲成衣反傾銷印度,摧毀印度的手工紡織業。

至此,工業革命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從樣的歷史脈絡來看。工業革命最關鍵的技術是化石能源使用與大量紡織的技術。如果這兩個關鍵技術晚(早)100年被發明,工業革命還會發生嗎?
我覺得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