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整個大約1.5小時講座的摘要,其中還包括一些我自己的資料整理。
一、日本管樂發展史:
1. 日本管樂發展得很早,從明治維新時期就開始了,只是缺乏有系統的訓練模式。一直到秋山紀夫在1970年代從美國把EWE訓練模式帶到日本後,日本管樂才有比較長足的發展。
2. 除了對外引進教材,1970年代YAMAHA開發出和聲訓練器,配合各種推廣活動,讓日本人很快建立起管樂應有的和聲概念。但時至今日,和聲訓練器有被濫用的趨勢。
3. 日本政府自始至今都未對日本的管樂發展投入補助。所有的樂團發展均靠學校支持以及各地管樂發展協會。
二、日本管樂發展現況:
1. 日本的學校管樂團非常普遍。國小約有5%有管樂團,國中以上超過7成。但真正的明星學校很少,大部分樂團與台灣的一般業餘樂團程度差不多。
2. 樂團的練習時間為週間下午3~5時,一般由學校內專任音樂老師指導。
3. 練習的內容除了器樂演奏,還有各種音樂理論包括和聲對位、演奏法以及器樂主修(聘請分部老師指導)。
4. 近年來因為少子化,非明星學校學生人數不斷減少。導致樂團組成越來越困難,練習時間被迫縮減成每週3~4次。同時減少分部老師聘請的次數,轉由專任音樂老師指導及指揮(不一定為管樂或擊樂主修,也不一定有樂團演奏經驗)。
5. 因應少子化造成的編制缺口,日本作曲家開始創作小編制(約35人左右,非一般管樂團編制)的管樂作品,並且根據樂團編制量身訂做。造成的劣勢是後續演出機會就縮減到最低。
三、創作日本管樂作品的歷程以及心得:
1. 前衛音樂很重要,但是一味只創作前衛音樂,對整個社會是沒有幫助的。更有甚者,這樣的作曲訓練是沒有完成的。但是如何在新的作曲技法與雅俗共賞且在地化間取得平衡,這是作曲家必須面對的功課。
2. 作品在地化過程必須一步步解析在地歌謠的特徵,並且加以融會貫通。以日本歌謠為例,日本音樂並不存在和聲,僅有齊奏與對位關係。因此在寫作日本音樂同時,必須避免在主要旋律使用和聲。另外日本音樂不如西方音樂已將記譜法系統化且要求絕對精準,日本音樂對於「整齊」並不刻意要求,對於旋律間的裝飾奏亦不要求完全一致。故作曲時須特別將「不整齊」與「不一致」納入樂譜中。
3. 但若單純齊奏與對位,於現代管樂中顯得相當單調。故建議可用西方和聲進行概念為作品打底,主旋律及對位部份再以符合日本音樂特徵之作曲手法進行。
4. 遵守樂譜編制。即便特定聲部人數超編亦不可破壞此原則。原因在於聲部間除音量平衡尚有音色平衡。特定聲部擴編或許可在音量上達到平衡,但該聲部會喪失作曲者於作品中設想之音色,進而干擾整部作品之呈現。若人數超編或是演奏能力落差太大,建議更換曲子或是委請作曲家為樂團調整配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