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20090108 通貨膨脹(續)

有點久了,

我努力回想......




前一次沒有定義到「資本」,這次補定義。



Adam Smith對「資本」的定義是「希望衍生收入的儲蓄」。

從這定義看,資本可以是貨幣,可以是勞務,也可以是商品。

只要值錢,都可以稱作資本。



現在,我有一筆資本N,我把它借給農夫,

於是我是貸方,農夫是借方。

等期限到了,農夫必須還我N+m的資本。



對我來說,這N的資本擺在身邊是種浪費,

因為不像固定資產可以定時產生新的資本,我還要花錢去照顧它。

把它借給農夫,對農夫而言,他除了得到維持生活所需的儲蓄,

也得到讓固定資本持續增值的循環資本。



因為我借出去的N有一部分被用來當成循環資本配合固定資本增值,

因此等到還款期,這N的資本部只發揮了N所可以造成的經濟交易,

也使固定資本生產出了M的新資本。

因此,社會的總資本數增加了,從原本的N變成了N+M。



產出端增加了,那貨幣端呢?

分兩個階段討論:金本位時期跟信用貨幣時期。



金本位時期,貨幣所含的貴金屬比例不太變動,

因此貨幣的流通數目在市場中是接近恆定的。

今天產出端增加,但貨幣端沒有增加,

商人為了把東西賣出去,會開始降價以促銷,造成的結果就是貨幣的購買力上升。

因為總產出增加,在消費不變的條件下,社會總資本數也跟著增加。

也就是說,隔年加入競爭被借出去的資本變多了。

貸方為了確保資本可以被借出去,通常會稍微調降利率,或是減少某些附加條件。

而在勞動市場中,因為待價而沽的勞動力增加很慢,所以在短時間看是趨近恆定的。在資本端增加需求端不變的狀態下,勞動工資會偏向提高。

也就是說,貨幣的實質價值下降了。



若 勞動工資提高 > 商品降價

則 商品價格止跌反彈

結果:貨幣購買力持平或是下降,也就是通貨膨脹。



若 勞動工資提高 < 商品降價

則 商品價格緩慢下降

結果:貨幣購買力持平或是上升,也就是通貨緊縮。



這邊因為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購買力變化是良性的,增減幅度小,而且沒有太多的副作用。



那在信用貨幣時期呢?



資本數增加,貨幣數目不變,若政府與銀行不介入市場總貨幣數,則貨幣必須代表的資本數增加。

這有兩個可能結果:



一是貨幣的流通速率會上升。因為貨幣數目不變,若要以同樣貨幣數目維持更高的經濟活動,就必須提高貨幣的流通速率。也就是說,錢轉手的速度變快了。這是經濟活動緩慢增加下最常出現的模式,但伴隨危險:因為經濟活動能持續全靠較高簌地貨幣流通速率,萬一中間某個環節發生週轉問題造成信用損失,很有可能產生連鎖效應。



第二是貨幣的價值會上升。若提高貨幣流通速率已經無法維持更大量的交易活動時,便會提高貨幣的購買力以應付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這個舉動在信用貨幣時期代表的是民眾對於發行單位的還款能力提高。因為民眾信心提高,可能連帶更提高接下來的經濟活動規模,因為可能有外資會進場。



如果銀行跟政府介入了,他們可以作什麼?



政府端最直接的作法可以調降存款準備率。

存款準備率是政府限制銀行必須留在銀行內部的存款比例,代表的是無法進行生產的資本。

存款準備率調降,市場中的熱錢就會增加。如果經濟活動不再持續增加,則貨幣購買力將依市出的貨幣數量等比例下降,而貨幣流動速率也會減緩。

若經濟活動持續增加,則貨幣購買力將維持,貨幣流動速率則因為貨幣總數增加而先降後增。



那銀行呢?



銀行可能調升利率。



經濟活動熱烈,投資報酬率高,所以民眾會傾向把存款提出來自己作投資。

銀行為了維持固定的資本額,會傾向調升存款利率以留住。



但也有可能調降利率。



因為以貨幣流動維持經濟活動非常的危險,因此中央銀行可能帶頭調降款利率把存著的錢丟出來到市場中。雖然會稍微降低貨幣流動性,但至少比貨幣以失控的速度在流竄來的好。







大概就是這樣



有錯請指正



不過我想應該錯很多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