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那篇寫太爛了
再重寫一篇
Holst的第一組曲目前有紀錄的首演是在1921年,
由University of Illinois Symphonic Band演出。
但這首曲子的創作卻是在更早的1909年,
且Holst生前並沒有完成這首曲子,只有留下鋼琴總譜手稿。
1921年一位無名氏(不知道是誰,也查不出來是誰)根據手稿
進行第一次的編定配器,並且進行首演,
並且在1948年修訂過後第二次出版。
但因為這次的編定與Holst在鋼琴總譜上留下的配器有相當的出入,
所以1984年英國作曲家Colin Metthews根據重新修復的Holst手稿
再編了一個版本出來,也就是一般看到比較近期演出的版本。
這首作品的重要性在哪?
除了好聽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是奠定現代管樂演奏的基本編制。
在第一組曲創作的那個年代,Stravinsky正夯,新古典主義還沒興起,
整個歐美樂壇流行的是超大編制、超級繁複的作品,如Mahler、Richard Strauss。
這樣的風格也連帶影響到剛剛起步的管樂合奏。
現在看60人以上的樂團可能就會說「哇!好大的樂團」,
那個年代,100人以上的管樂團比比皆是。
演奏的曲目也以當代正夯的大型管弦作品改編,或是早一點的管弦、
室內樂作品改編為主。
Holst正是第一批為管樂團創作嚴肅作品的作曲家之一。
這首作品雖然只是個實驗性作品(我推測的),
但因為好聽,而且編制比現有的編制精緻,
所以在美國的管樂發展歷程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Frederick Fennell在1953年創立Eastman Wind Ensemble時,
曾思索管樂團應有的編制是怎樣。
最後他決定,以這首作品的編制為藍本,擴充之後當作Eastman的基本編制。
因為Fennell與Eastman的努力,管樂演奏在美國大為流行。
Eastman Wind Ensemble的編制也成為後來美國管樂團的主要編制,
並且連帶影響歐洲地區的管樂發展。
故事講完了,現在回來看曲子本身。
曲子分三個樂章:Chaccone、Intermezzo、March
Holst在總譜上這樣寫:各樂章都是用相同的樂思組成,因此演奏時應該一氣呵成不中
斷演出。另外,在第二樂章,低音聲部與定音鼓除了標示ad lib的片段外應該完全休息
,而低音提琴的部分也不能用低音銅管來取代。
第一樂章Chaccone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曲式,從16世紀跟隨大航海時代從新大陸劉傳回歐洲。
3/4拍,是一種變奏曲。
傳統Chaccone在跑的時候,會有個頑固低音(不做任何變化且不斷持續的低音動機
或是主題)在支撐,
Holst把頑固低音作變化,讓它在各聲部間不斷流竄,
除了一開始的主題呈現是在低音部之外,剩下的時間一直在各樂器間跑。
所以,在演奏上,要非常注意現在自己演奏的,是頑固低音、主題變奏、還是合音。
而且音符要夠長,音色絕對不能爆開,要做作一點。
該連該斷都要做的非常確實。點音不要太用力,不然聲音會斷的很突兀,
聽起來會很暴。
第二樂章Intermezzo
這個意思是「間奏曲」,算是一種放大版的過門。
Holst希望這個樂章低音部可以休息,剩下中高音聲部在發展。
如果仔細看第二樂章的主題會發現,這跟第一樂章第一次變奏的東西很像,
我在想,這個樂章應該是第一樂章的變奏,
或者說,這整首第一組曲都是以一開頭那個主題為藍本發展出來的變奏曲。
這個樂章在演奏上必須要留意自己的音色,必須是短而且輕盈的,
並且留意樂句的走向。
通常圓滑線的結束會是過門,尤其是只有兩個音的圓滑,
重點都會在第一個音。
第三樂章March
這個樂章的主題我認為是從第一樂章中間的小調衍生來的。
這個樂章比較不需要注意什麼,
就是接龍要接的很準確,拍子要算好。
小號不要hi過頭就好。
>0<看不太懂!
回覆刪除看不懂是正常的
回覆刪除我的寫作功力還沒高到可以讓不懂音樂的人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