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
這篇將會探討政策在經濟體中扮演的角色。
國富論裡頭提到,政府在經濟體中扮演的角色,除了是消費者外,
還有建構良好投資環境的責任。
但何謂『良好投資環境』呢?
國富論提到:完整賦予勞工遷徙自由與工作自由、
降低關稅壁壘,開放國內市場、
盡可能維持國內流動資金充足與貨幣價格穩定。
盡可能消除壟斷行為。
第一點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消除了,當年因為還有居住權法與工會等阻撓,
所以勞工工作權受到相當的限制。
第二點跟現在WTO在做的事情差不多。
將各國供應過剩的產品以低(免)關稅輸出到WTO會員國內,
讓產品的價值得以提昇。
第四點嚴格說來跟第二點是衝突的。
各國的特產來源分兩種,初級產品通常是氣候適合,產量大以至於國內消化不完。
加工品或是非民生必需品則通常是政府刻意培植的。
政府培植的手段不外乎低出口關稅、高進口關稅、低營業稅、地租優惠等,
其中高進口關稅容易形成國際間的壟斷現象,
等到時機成熟在開放市場時,國內產業已經不用擔心被打倒。
這樣的手段跟『建立良好投資環境』是相違背的,
因為需要將民間資本刻意導向某些方向,
政府需要花費非常大的成本在維持這個導向上。
但矛盾的是,這樣的手段在初期會降低市場上資本的利用效率,
到後期卻可以提高資本利用效率到接近極值。
這對政府是一個很大的賭注,因為會不會成功很難講,
有相當多的例子顯示培植失敗會消耗釣非常龐大的社會資源,
不是每個經濟體都承受的起。
但放任民間自由發展,一些精密加工業又很難興起,
這種兩難,很難去抉擇。
謝謝相仁大大的分享
回覆刪除對了 你在我部落格上說到價值與價格是有差異的
回覆刪除這一點以前聽蕭朝興上課有說過
但是現在想想所謂的"商品價值"似乎也存在這許多可控制的變動因素
其中比較不會變動的大概只有生物本能的反應
比方說有關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
而經濟學家評估價值的說法似乎跟統計學家的說法類似
也就是存在一個真正的未知受測量的數值(價值)
而我們的預估量(價格)只能儘量去逼近這個受測量
但這當中就會受統計推論、分布模型與採樣方法不同的干擾
所以比較起生產商品與勞務
回覆刪除控制貨幣來獲得產品價值利益也將變成一種可行的方式
這也是一種剝削的形式
話說回來
在沒有紙鈔之前
依然存在有剝削的情況
原因也許是土地分配不鈞加上個人生產力不同所造成的結果
工業時代以前人民生活條件受先人社經條件的影響很大
而工商時代這樣的問題因著教育普及與工作流動性提高逐漸減少
也許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將會讓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
組織的發展除了少數頂尖菁英容易長久合作之外
其他人會偏向於做個流動性高的工作承包商的機會應會逐漸增加
我會認為流動性增大的原因是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性
回覆刪除以往許多不易取得的知識現在都越來越容易取得了
因願意追求技術精進的這些人比較起資訊時代以前所需付出的代價相對來說少了非常多
因此這也讓這些人選擇工作的能力增加
當然這樣的流動性也許就雇主的觀點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好
但其實這種便利性相對來說顧主也可以節省培訓成本
說實在話也並非全然都是那麼糟的事情
在這種知識模組化的時代
員工要受培訓未必得依靠老闆才有辦法
板主回覆:
回覆刪除其實價值的概念很簡單,回到以物易物的時代就很清楚,價值指的是可以交換到的糧食數量。
以東方人來說,「糧食」的選擇很多,米、麥子、小米、青稞、地瓜、...etc
所以估算上比較複雜。
西方人的主食就是麥子,所以從古到今,估算價值的方式就是以最基本的消耗型生活必需品來衡量。
後來因為這種交易模式太過粗糙,因此開發出「貨幣」來間接衡量商品的價值,也就是「價格」。
但「價格」跟「價值」在操作上市不同的兩個東西。
「價值」只跟糧食的供需、與商品(勞務)的供需有關
「價格」還會跟貨幣的供需有關。
所以以價格來衡量商品的價值,很多時候會有相當的誤差。
板主回覆:
回覆刪除我倒覺得流動性不會高。
Adam Smith很強調分工的重要性。
但分工的成立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職前訓練上。
雇主絕對不會願意自己的勞工在受完職前訓練後就跑路了,
所以在降低勞工流動性上會動手腳。
在某些程度上,這也有祝於雇主與勞工去精進自己的技術使產能放大。
所以我覺得獨立工作的能力會出現,但流動性跟現在比應該不會高太多。
板主回覆:
回覆刪除如果再次以Nash的均衡理論來看,
大家都有能力以更少的代價取得資訊 -->
勞工的流動性提高 --> 雇主的產能下降 -->
雇主給新進勞工的薪水降低 --> 勞工留下來的意願提高 -->
勞工流動性降低。
網路的普及可以降低雇主的培訓成本沒錯,
但相對他也增加勞力的流動性。
這對於產能的提昇與專利技術的傳程式很大的障礙。
尤其現在高科技工業都講求專利保障,
這對於企業而言不是好事。
所以我覺得企業可能會採取某些行動以降低勞動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