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20090121 套曲系列之五 - 舞曲大帝國

本套曲目本身即可自成一系列音樂會,

但部份曲目相似度過高,

因此如何選擇及搭配將是本曲目的第一重點。

第二重點是因為舞曲系統主要源自民間舞蹈用,

因此節奏與旋律性的掌握必須非常精準。


1. Robert W. Smith - Africa - Ceremony, Song, and Ritual

2. Robert Sheldon - Danse Celestiale

3. Clifton Williams - Symphonic Dances No.3 "Fiesta"

4. John Barnes Chance - Incantation and Dance

5. James Barnes - Danza Sinfonica

6. Arturo Márquez - Danzon No.2

7. Luis Serrano Alarcón - Concertango

8. Alberto Ginastera - Danza Finale "Malambo" from "Estancia"

9. Maurice Ravel - Bolero

10. Maurice Ravel - La Valse

11. 鐘耀光 - 山祭舞

12. 江文也 - 台灣舞曲

13. 福田洋介 - Dancing in the Wind

14. 真島俊夫 - Le Danse du Phenix ~ Impression of Kyoto

15. Astor Piazzolla - Libertango

16. Jacques Press - Wedding Dance

17. Antonin Dvorak - Dances Slavonic

18. James Barnes - Torch Dance

19. Philip Sparke - Dance Movements

20. Gustav Holst - First Suite 1st.Mvt Chaccone

21. Johan Sebastian Bach - Chaccone from Violin Partita BWV 1004

22. Aram Ilyich Khachaturian - Armenian Dances

23. Igor Stravinsky - Le Sacre du Printemps

24. Igor Stravinsky - L'Oiseau de Feu

25. Chang Su Koh - Korean Dances For Wind Orchestra

26. Kenneth Hesketh - Danceries

27. Sergei Rachmaninoff - Symphonic Dances

28. Bela Bartok - Romanian Dances

29. Ferenc Liszt - Ungarische Rhapsodie

30. Adam Gorb - Yiddish Dances

31. Jan Van der Roost - Balkanya

32. Dirk Brossé - Tango

--

先這些

這套曲目是到目前最難開的一套曲單。

曲子多不說,每個作曲家風格差異又很大。

還得要分析作品是有到精隨,還是只有表面

很難開得一套。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20090120 大心~~~~

耶~~~~~~~~~




過了過了~~~~~~



雖然要補的還很多,但是!

























口試過了~























大心~~~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20090116 經濟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from Wikipedia




什麼是經濟?

字面上中文講是『經世濟民』。但我相信搞得懂意思的應該還是不多。



如果要給經濟下個定義,我想我會下的定義是『把沒有的東西變成有用的東西』。



不管哪個時代,只要人還是群居,就免不了以物易物。

不管交易的物品是不是實體,不管交易過程轉了幾手,以物易物的原則是不會變的。



人原本自己用的物品必須DIY,但每個人手藝不同,總會有幾樣特別擅長的。

有時候擅長的能放,那就是一段時間作一大批慢慢用,用完了再說。

如果擅長的東西不能放,那就傷腦筋了。

正所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於這樣不耐放的東西就是這樣。

放著,只是眼看著它爛掉壞掉;丟掉,又覺得可惜。

所以,人們開始互相交易。把自己多的東西拿出來交換自己不足的東西。

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沒用的東西。如果可以拿出來交換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那不正好?

所以,「以物易物」就變成經濟的最核心,也是所有後期經濟活動的雛型。



現在,交易的模式是用貨幣來「買」東西。這跟「以物易物」又有什麼關聯?



Adam Smith在『國富論』裡頭說得很清楚:



「貨幣的價值不在於錢幣本身,也不在於錢幣的數量,而是這些數量所能換到的『商品』」。



以貨幣這樣『商品』作為媒介進行交易,避免掉以物易物時貨物太龐大無法攜帶,以及貨物非實體時價值衡量的問題。



所以,扣除掉貨幣以及所有與貨幣同樣地位的『商品』,現在的交易模式依然是『以物易物』。貨幣只是幫助交易,並不是交易的主體。



那把國際貿易考慮進來呢?



市場內生產過剩,多出來的商品就會往外流,帶到生產不足的市場去。但另一個市場有它的交易媒介,在外國貨幣與本國貨幣間換算,就是匯率。



匯率跟什麼有關?匯率跟外國貨幣需求有關。



在這邊,把外幣當成一樣『商品』來看,會比較容易瞭解。

自由經濟市場中,商品的『價格』跟三樣東西有關:供給、需求、貨幣價值。

在出超的市場中,外幣供給 > 需求,『外幣商人』想要變現成本國貨幣,就必須降低外幣對本國幣的價格。也就是說,本國貨幣對外幣的匯率會升值。

接著,因為市場中貨幣供給量增加,民眾有更多的現金可以購買同數量的勞動或是商品,因此貨幣的價值會下降,同時貨幣流動速率也跟著下降。這代表的是貨幣購買力下降,也就是通貨膨脹。

但因為外幣價值是跟著本國幣價值變動,因此外幣的購買力也會跟著下降。

同時因為本國幣升值,外資投資的利潤相對降低,因此外資會開始撤資使貨幣供給量減少,讓均衡模式回到升值前的狀態。均衡模式是否能回來,要看外幣供給量與外資撤資的狀況。如果外幣供給量持續上升,則貨幣流動速率降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趨於緩和,而貨幣購買力則會不斷往下掉。



而在入超的社會則剛好相反。



在出超的社會,因為流通貨幣大,民眾投資會趨向兩個方向:較為保守的銀行存款與政府公債,與外國投資標的。



國內因為錢太多,要用錢滾錢已經不容易,倒不如存到銀行,賺那一點點的利息,或是把錢丟到資本需求的地方,那邊比較容易賺錢。



先這樣



下次來談更敏感的 政府在經濟市場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20090116 決戰1/20!

決戰1/20!



加油!




現在找出問題已經太晚了,

只能盡力去補救了。



現在只求三位口試老師口下留情,

不要讓我太難看。



拜託拜託~~~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20090108 通貨膨脹(續)

有點久了,

我努力回想......




前一次沒有定義到「資本」,這次補定義。



Adam Smith對「資本」的定義是「希望衍生收入的儲蓄」。

從這定義看,資本可以是貨幣,可以是勞務,也可以是商品。

只要值錢,都可以稱作資本。



現在,我有一筆資本N,我把它借給農夫,

於是我是貸方,農夫是借方。

等期限到了,農夫必須還我N+m的資本。



對我來說,這N的資本擺在身邊是種浪費,

因為不像固定資產可以定時產生新的資本,我還要花錢去照顧它。

把它借給農夫,對農夫而言,他除了得到維持生活所需的儲蓄,

也得到讓固定資本持續增值的循環資本。



因為我借出去的N有一部分被用來當成循環資本配合固定資本增值,

因此等到還款期,這N的資本部只發揮了N所可以造成的經濟交易,

也使固定資本生產出了M的新資本。

因此,社會的總資本數增加了,從原本的N變成了N+M。



產出端增加了,那貨幣端呢?

分兩個階段討論:金本位時期跟信用貨幣時期。



金本位時期,貨幣所含的貴金屬比例不太變動,

因此貨幣的流通數目在市場中是接近恆定的。

今天產出端增加,但貨幣端沒有增加,

商人為了把東西賣出去,會開始降價以促銷,造成的結果就是貨幣的購買力上升。

因為總產出增加,在消費不變的條件下,社會總資本數也跟著增加。

也就是說,隔年加入競爭被借出去的資本變多了。

貸方為了確保資本可以被借出去,通常會稍微調降利率,或是減少某些附加條件。

而在勞動市場中,因為待價而沽的勞動力增加很慢,所以在短時間看是趨近恆定的。在資本端增加需求端不變的狀態下,勞動工資會偏向提高。

也就是說,貨幣的實質價值下降了。



若 勞動工資提高 > 商品降價

則 商品價格止跌反彈

結果:貨幣購買力持平或是下降,也就是通貨膨脹。



若 勞動工資提高 < 商品降價

則 商品價格緩慢下降

結果:貨幣購買力持平或是上升,也就是通貨緊縮。



這邊因為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購買力變化是良性的,增減幅度小,而且沒有太多的副作用。



那在信用貨幣時期呢?



資本數增加,貨幣數目不變,若政府與銀行不介入市場總貨幣數,則貨幣必須代表的資本數增加。

這有兩個可能結果:



一是貨幣的流通速率會上升。因為貨幣數目不變,若要以同樣貨幣數目維持更高的經濟活動,就必須提高貨幣的流通速率。也就是說,錢轉手的速度變快了。這是經濟活動緩慢增加下最常出現的模式,但伴隨危險:因為經濟活動能持續全靠較高簌地貨幣流通速率,萬一中間某個環節發生週轉問題造成信用損失,很有可能產生連鎖效應。



第二是貨幣的價值會上升。若提高貨幣流通速率已經無法維持更大量的交易活動時,便會提高貨幣的購買力以應付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這個舉動在信用貨幣時期代表的是民眾對於發行單位的還款能力提高。因為民眾信心提高,可能連帶更提高接下來的經濟活動規模,因為可能有外資會進場。



如果銀行跟政府介入了,他們可以作什麼?



政府端最直接的作法可以調降存款準備率。

存款準備率是政府限制銀行必須留在銀行內部的存款比例,代表的是無法進行生產的資本。

存款準備率調降,市場中的熱錢就會增加。如果經濟活動不再持續增加,則貨幣購買力將依市出的貨幣數量等比例下降,而貨幣流動速率也會減緩。

若經濟活動持續增加,則貨幣購買力將維持,貨幣流動速率則因為貨幣總數增加而先降後增。



那銀行呢?



銀行可能調升利率。



經濟活動熱烈,投資報酬率高,所以民眾會傾向把存款提出來自己作投資。

銀行為了維持固定的資本額,會傾向調升存款利率以留住。



但也有可能調降利率。



因為以貨幣流動維持經濟活動非常的危險,因此中央銀行可能帶頭調降款利率把存著的錢丟出來到市場中。雖然會稍微降低貨幣流動性,但至少比貨幣以失控的速度在流竄來的好。







大概就是這樣



有錯請指正



不過我想應該錯很多XD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20090102 通貨膨脹

2009第一篇文



前幾天一樣睡覺前構思的。




通貨膨脹(inflation):意指整體物價水平相對特定數額貨幣(購買力)持續上升的狀態(摘自Wikipedia)。簡單來說,就是東西一直變貴。



既然有通貨膨脹,那就有相對名詞:通貨緊縮(deflation)。



為什麼會有通貨膨脹?



現在來假設一個狀況:



有一個經濟體,它非常穩定,沒有天災、沒有人禍,出生與死亡率都一樣,人口結構恆定,......所有跟物價有關的東西都是不變的。

在這樣的經濟體中,物價是恆定的。

產出跟消費長年不變,物價沒有理由改變。



如果有一天,不小心多生了1個人,那麼:



糧食價格就會上漲,因為吃飯的人變多了。

貨品價格會上漲,因為買東西的人變多了。



既然市場交易最大宗的部份都漲了,整體物價相對來說也漲了。



這就是通貨膨脹的原因。

簡單來說,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代表的只是貨幣的購買力變化。



以前有沒有通貨膨脹? 有,也沒有。



在金本位主義下,貨幣價格與兩個事件有關:製造通貨的貴金屬產量、與欲交易的物品產量。

貴金屬產量減少,貨幣需求不變,則貴金屬價格上升,連帶貨幣價值上升。

交易物品產量上升,需求不變,則貨幣價值下降。

因貴金屬產量接近恆定,因此物價的波動僅受物品產量影響。

也就是說,金本位主義下,通貨膨脹率非常接近0。



在信用貨幣政策下,貨幣不直接與貴金屬進行連結,

貨幣價值只跟人民對發行者的信心有關,

因此,貨幣價值很容易受到其他交易活動而波動。

例如說,跟其他經濟體交易,本國資金流出,國內流動資金減少,各經濟單位在貨幣數量減少的預期心理下,選擇較低消費額。因此帶動物價下跌,造成短暫性通貨緊縮。



但物品的真實價格有變嗎?沒有。

真實價格只跟生產物品所需的勞動力與資本數量有關。





大概就這樣



這篇寫得好爛



晚上再想想,禮拜一來補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