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20100629 ECFA

今天下午簽了。

炒了這麼久,這到底是啥?

看全文: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work Agreement
意思是: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看了一下簽約的內容,大致上是講商品的關稅減免,以及行業投資與任職的開放。

以 Adam Smith 的角度,這是好事。

調低關稅,意味著商品的成本降低,在自由競爭市場內就有更高的優勢。
不可否認,這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國內產業衝擊,但這是全球化必然的結果。
更大的市場,才有辦法把更多的土地與勞動資本轉換成資金,
這是 Schumpeter 在『經濟發展理論』裡頭所說的。
如果台灣跟美國一樣,內需市場夠大到支撐所有產業,那ok!所有的經貿協議都可以不用簽,因為我養得活我自己。
但台灣沒辦法。2300萬人所建構的內需市場不夠大,土地也沒辦法支撐2300萬人的基本生活水準,所以類似 ECFA 的經貿協議是必要簽,不然在成本上就輸別人一截了。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20100629 忙昏頭

已經不是第一個人跟我說,我不像地球人了。
從小爸媽不在家,我跟我哥處得又不好,
一直以來只有書跟音樂在我身邊。
所以從小就比較悶,因為沒別人可以對話。

之前忙的時候,覺得一個人還好,咬牙一下就過去了。
但現在越來越覺得,我身邊的朋友一直來來去去,總留不太住。
想了一下,跟自己太悶、太無趣有關吧。
尤其當大部分人都找到契合的夥伴,我仍然一個人的時候…

那種孤獨啊…

應該要找時間,放下手邊的磚頭書,看點比較世俗的東西。
不食人間煙火下去,只能孤老一生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20100615 你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這個故事如果用第三人稱來說,大概會是這個樣子:

大一的時候,在三峽比賽。晚上差點迷路在深山裡。
隔天一早,在深山裡做比賽前最後的團練:藍天進行曲、Alvamar Overture
第一次,馬老師跟你們合作,成績還蠻不錯的。
在比賽結束的moment,你們決定了未來一年的生活。

期末,在久違的羅馬競技場,第一次有定音鼓的出現。
第一次有不是法國號的重奏團出現。
雖然Ovation Overture、English Folk Song Suite並不難,但大家玩的很開心。

大一暑假,第一次的境外社遊,在艷陽高照下泡溫泉的瘋狂。
與第一次的期初音樂會『上管子,找樂子』。
新幹部群初試啼聲之作效果不錯,還吸引到不少人加入的。

這年的比賽在平鎮,曲目是Chorale and Alleluia與Pomp and Circumstance No.1
砸掉了的聖誕音樂會,比賽前練習,最後在台上完整呈現。
還記得那要命的32分3連音嗎?還記得吹到差點斷氣的長音嗎?還記得差點打結的指法嗎?
這些到期末,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完全不同配器的威風凜凜、又一個手指會打結Persis、兩點C不用錢的Hopetown Holiday。
這次演出,第一次有花蓮在地的協演人員加入:聲涵、韋博,還記得他們的樣子嗎?

大三的時候,有人代表你們,主辦了Show Tonight!
他們不在你們身邊,但精神與你們同在。

這年的比賽,在場地很爛的大安高工,曲目是Sinfonia Nobilissima與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
曲目相對前幾年難很多,你們越練越沒自信。
不過馬老師還是想辦法幫你們弄到花崗國中的教室團練。
比賽前一天晚上,你們在教師會館裡面的交誼廳促膝長談。談社團、談期末、談音樂。
隔天,一群人在台北市迷路迷了40分鐘,差一點比不了賽。
最後下場,還有人昏倒。
結果,成績不好。蠻多人為你們抱不平的,因為你們的成績不只這個分數。

期末,第一次與其他學校管樂團合作,第一次在文化局的演出,第一次有客席指揮。
Viva Musica!、Gulliver's Travel、All Glory Told,以及壓軸,First Suite in Eb for Military Band與Sinfonia Nobilissima。

大四的時候,你們大部分因為要考試,所以離開了這裡。但有人卻在這個時候,遞補了你們的位子。
因為新學、因為不熟,在『悅樂』裡,你們拼盡全力,Into the Storm。
在『W.B.管樂日記』裡,變成海邊無言的Elegy。
這一切都結束之後,你們再次聚首,互道珍重。

End

第三人稱的版本說完了,第一人稱的故事,是怎麼樣呢?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20100611 論審美

趁現在閒閒沒事,把之前醞釀一陣子的idea整個寫一寫吧。

為什麼會想寫審美?因為「美」這件事在生物學上很重要。

什麼東西美?每個年代不同,但都有個共同特徵:符合當時代的社經狀態。
「美」出現的目的,主要是提供繁殖上的訊息,告訴擇偶的雙方:我很棒。
每個時代生活條件不同,需要的身體素質與外型也大不相同,發展出來的審美觀也不一樣。

在前工業時代,因為生育率低且死亡率高,所以一般社會對女性的選擇是「屁股大、胸部大」。
為什麼?
屁股大,骨盆腔也就比較大,相對來說生產會比較順利。
生產順利,自然生育率就會高。
胸部大,這應該可以理解,表示泌乳狀況良好,幼兒的存活率也相對高一點。

不過在前工業時代的唐朝,發展出了一個蠻特別的美:女人要白白胖胖的才好看。
為什麼?
從社經角度很難去解釋。但如果從生物學角度,就變得很容易理解。
工業革命前,除了貴族外,一般人民普遍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造成的效應就是身形瘦小。而白胖的身體除了隱含前面所說得「胸部大、屁股大」之外,還象徵著營養條件相對優良,對於哺育下一代比較有利。

但進入工業時代,一直到現在綠色革命,審美觀也跟著180度大轉變。
現代人對女體的要求是「皮膚白皙透亮、身材前突後翹、腰要瘦」
對男體的要求則是「要高、肌肉要結實」
為什麼?
對男體的要求其實蠻容易理解的。
「高」與「結實」所展現的表徵一樣是營養條件良好。
另外,「結實」還可能代表的意義是有多餘時間維持體型,並且有足夠肌力進行體能活動。

對女體要求的「瘦」就比較特別了。
以往擇偶都強調「適度的胖」,而不會找個紙片人當老婆。
為什麼現在反而會去強調要瘦?
我自己推想,可能跟衛生條件,以及營養條件改善有關。
後工業時代,傳染病盛行率與死亡率大幅降低,一些短壽命下提高生育的策略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同時,這些策略還有可能導致母親死亡率提高,因為平均壽命延長。
所以對於現代人,「胖=營養條件好」已經不成立,所以也就不會去追求胖女孩。
但為什麼會偏向另一個極端?這我還沒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