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20101115 Igor Stravinsky: L'Oiseau de Feu

如果當初Stravinsky沒有寫這首作品,現在還會有多少人看芭蕾舞?

這部「L'Oiseau de Feu」是Stravinsky芭蕾音樂的起點,也是他掀起世界波瀾的開端。那時候他快要結束跟Rimsly-Korsakov的作曲學習,並發表第一首管弦樂作品「The Firework」。正巧,俄羅斯芭蕾舞團需要一位作曲家,為自己的新作品譜曲,Stravinsky就這樣被推介上去,
寫了這首震驚後世的作品。

整部「L'Oiseau de Feu」是兩幕的作品,中間幾乎沒有間斷。所以Stravinsky在譜曲上以非常緊湊的方式把故事架構出來。另外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傳統芭蕾舞劇在進行上有蠻嚴格的規定。
什麼時候要獨舞、什麼時候是雙人舞、群舞又應該什麼時候出來,甚至連拍子、長度都有規定。Stravinsky在譜寫配樂的時候,與編舞家Fokine密集溝通,將這些規範一一破除。使得這首「L'Oiseau de Feu」與前面眾多芭蕾經典截然不同。就拿拍子來說,以前的芭蕾舞劇,拍子一般都使用6/8拍或是3/4拍,方便舞者跳舞;而「L'Oiseau de Feu」從開頭開始就沒有很明確的節奏型態。在複雜的民謠元素與詭譎多變、但華麗非常的配器中,拍子不斷變化。從開頭的12/8拍、中間Prince Igor與L'oiseau de Feu相遇的3/4拍、後面群魔亂舞4/4拍、直到最後大結局的7/4拍,只要情緒一轉變,拍子馬上跟著變。這對舞者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不過還好,Fokine並不是照傳統芭蕾舞劇的寫法去寫,所以除了後面的群舞比較麻煩之外,剩下的只要重點拍子有對齊就ok了。

單純把音樂拿出來,「L'Oiseau de Feu」本身就可以講一個故事了。在解放拍子之後,Stravinsky運用他超越Rimsky-Korsakov的配器才華,將音樂張力繃到最緊。尤其在Kashchei的宮殿裡火鳥引誘群魔亂舞的段子,與最後的加冕儀式,Stravinsky分別使用相同的旋律不斷變換配器與速度,從小音量的弦樂器到整團齊奏,讓人用聽的就可以跟到劇情,這樣的手法在Rimsky-Korsakov的作品裡並不常見。雖然這時候還多少看得到一些Rimsly-Korsakov的影子在裡面,但是大體上,Stravinsky算是找到屬於自己的配器語言,經過「The Firework」、「L'Oiseau de Feu」、「Petrushka」到「Le Sacre du Printemps」集大成,完成他第一個型態。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20101019 四四南村

本來沒打算寫這篇文章,看了別人的blog之後,決定把一些看到的感觸整理一下。

「四四南村」是台北第一個眷村,位在四四兵工廠南邊,故舊稱「四四南村」。
後來因為都市計畫面臨拆除,經台北市政府整理,現在改名叫做「信義公民會館」,
是信義區住民的重要休閒場所。

                                                                                             四四南村外的招牌

本來是想慕著「台北第一個眷村」的名號衝去,
結果看到這麼商業的東西,頓時失望了一下。

還好,進去之後看到了 simple market — 傳說中的小農市集。


不過這個小農市集再次讓我失望了。
裡頭除了前面幾個賣菜的看起來像小農之外,
其他的,跟一般的夜市沒什麼兩樣。
而且,架在這樣有歷史成份的環境中,更有一種衝突的感覺。

建築物裡面呢?
很遺憾的,除了外表還保有「眷村」的樣貌外,裡面整個面目全非了



「四四南村」,還有什麼觀賞的價值?
這只是一個一般的社區公園罷了。
原本眷村的氣息,只剩下牆上破舊的春聯,
跟一角刻意不抹掉的塗鴉而已。


好像有點重,
但走了一個多小時,結果找到的是這樣的地方,
相信應該都會失望吧。

這就是四四南村的現況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20100927 謝長恩 - 海之森

有幸在今年8月,參與這首曲子的世界首演。
也有幸,第一次參加大編制作品的世界首演,
而且還是擔任重奏團的一員。

整首曲子聽起來,我覺得很「日本」,
或許是曲子有一大部分在日本完成,
也或許是老團長的學習背景影響,
我好像在曲子裡面聽到類似八木澤教司一般的結構,
與天野正道相似的配器,
兩個人的走向差異蠻大的,但不會不搭嘎。

以「海之森」這個意象去思考這首曲子,
大概可以這樣去思考:
第一段是淺海大陸棚,用明亮、調性的大和弦,
表現大陸棚非常明亮、色彩繽紛的景象。

第二段大概是形容鯨魚那類型的大型生物,
以和緩的旋律表現鯨豚悠遊海中的情景。

第三段應該是海底的甲殼大軍,海底橫行霸道。

第四段則是暴風雨之下海面波濤洶湧的樣子。

第五段式深海1000公尺以下的畫面。
不和諧和弦搭配不斷閃出的奇特聲音,帶來無光世界的弱肉強食。

第六段回到海面,描繪漁民捕魚的景象,
搭配人聲很有震撼效果。

最後一段則再次回到淺海大陸棚,以夕陽落海般閃亮的銅管
表現海洋的無限繽紛與壯闊。

在裡面,我好像聽到這些東西。

不知道,跟原作者想像的差多少?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100915 終結貧窮?

昨天晚上看了第一章,有一些想法

以熊彼得的觀點,一個封閉的經濟系統並不存在所謂的「淨利」,
所謂的「增值」也只是反應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渴望程度。
所有的「產出」到最後一定會被消耗掉。
現在所累積的「財富」,只是還未使用的「使用產出的權利」。

如果把這樣的觀念套在現在的經濟系統,
赤貧國加之所以赤貧,原因是沒有足夠的「產出」去交換「利潤」。
就算有足夠「產出」了,常就下來也是被蕭耗掉,
因為多出來的「產出」,是用「地力」去換出來的。
「地力」沒了,多餘的「產出」也沒了。
除非,系統外的「剩餘價值」以生態學的方式回歸到創造「產出」的土地上,
使「地力」也回到起始,不然整個生產鏈一定是單向的。

使窮國變富,在實際上很重要,但在理論上,卻是個很危險的概念。
在前面的論述可以看到,實際上世界的財富總值是0,不可能為正,也不可能為負。
因為地球的資源沒有增減,人類只是將資源從一種型態轉變成另一種型態,
在中間依照勞動的不同分配資源。
現在有一邊是正的,相對就會有另一邊是負的。
也就是說,有富國,就一定會有窮國。
使窮國變富,意思就是拿富國的資源去給窮國,使兩邊差距不要太大。
拿資源的方式,可以是最直接的資源轉移,也可以是生產資源的方式轉移,
又或是交換資源的管道轉移。
不管是哪種,富國的資源量一定會減少,而且會減少很多。
肯嗎?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除非施行世界性的共產主義,強制所有的資源都共享,
不然這種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一定會持續,而且只會越來越嚴重。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100913 大分流

上禮拜五剛看完的書。
說的是工業革命前後世界貿易網跟大西洋貿易路線的變化。

在工業革命之前,世界的貿易網絡是長這樣:

歐洲從美洲進口初級產品(糧食、棉花、糖),自東南亞進口奢侈品(鴉片、香料、菸草、茶),
再用自美洲取得的白銀跟中國還有印度交易絲綢與布料。

再工業革命前夕,因為歐洲達到土地的人口上限,
糧食、燃料與建材取得都出現相當大的問題,
因此選擇自新大陸進口這些初級產品,等於是把新大陸當成歐洲的鄉下地方來用。
而整個歐洲則集中火裡發展密集工業。

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除了人口上限之外,糧食價格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在新大陸採取農產傾銷政策之前,歐洲一直處於糧食與建材不足的狀況,
糧食價格居高不下,產生新大陸糧食與棉花生產的誘因。
也迫使舊大陸工人放棄農務。

這也是中國一直沒有發展出相對應工業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糧倉政策讓中國物價維持在相當穩定的水準,因此缺乏對進口糧食的誘因,與全職工人的誘因。
另一方面中國選擇應付生態壓力的方法是持續緩慢的擴張,把人往邊陲送。
但這樣造成的問題是運輸成本過高,導致沿海與長江中下游幾個原型工業重鎮因拿不到原料而衰亡。

大概就是這些

中間有一大半因為翻譯而看不懂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20100825 懷念

我不知道你會不會看到,不過我覺得,看不看到已經沒差了。

很多時候,我還蠻懷念以前跟你的互動的。
不常聊,但每次都百無禁忌,聊起來很開心。
自從上次之後,我跟你之間聊得東西就變了。
變得很公式化、很有距離。

我之前有說過,我很容易把玩笑當真,
但我自己還是分的出,什麼是玩笑,什麼是認真。
這樣的轉變,讓我很不能適應。

懷念從前,百無禁忌的日子

20100825 詠嘆

本該是很有感觸的一次,我卻出奇的冷靜。
是我太冷血?還是我習慣性抽離?我不知道。

7月份的「轉譯醫學」把我搞得心力交瘁,
才休息一個禮拜,詠嘆排練就已經開始。
一直持續到8月底。
很多人累到快攤,我自己覺得還好。
可能跟我之前有過1天一場連四天的紀錄,這次5場兩個禮拜我覺得我沒有很累。

這次音樂會莫名其妙的成了cymbal man,有參與到的曲子有一半以上都在打鈸。
芬蘭頌、海之森、七夕…
好像鈸最累的幾首都在我這裡,讓我有些無言。
也讓我的耳朵吃盡苦頭。
排練前幾天,每天都處在耳鳴頭痛的狀態,直到買了耳塞。

這次演出,住在樂團,讓我看到一些人的真面目。
有些人不是白目,而是還沒長大,還不懂得怎麼去應對,
在不合時宜的場合說出不合適的話或是動作,才會被當成白目。
他們的本性比較接近蠢潔與直接。

這次,我看到了一些我覺得不是挺好的現象開始在這出現。
沒錯,人多嘴雜,小團體免不了。
但鬧到耳語滿天飛,見面卻仍然笑嘻嘻,這我無法接受。
這樣的生活,不嫌太虛偽了嗎?
非得用這樣的方式去維繫這個團體嗎?
從我06年第一次跟公演到現在,整個樂團正在慢慢質變。
變成怎樣我不會形容,也不能判斷好或不好,但這種質變讓我不是很舒服。

或許是我太好用,也或許是我閒不下,
每次到最後我總是跳進去行政體系中做些什麼。
感覺,我好像一直沒有真正做個演出者過。
明年,我想嘗試看看不演出,做個全職的舞台監督。
一方面把從05年開始累積的後場經驗重新抓回來,另一方面我要休息。

最後,我真的很弱,我也真的很低調,請讓我保持我的低調。
我想高調的時候我一定會站出來,但現階段時機還沒到。
不要急著把我推銷出去,也不要挖好坑給我跳。
我不擅於拒絕,但擺爛我是專門。

從現在開始,嘗試忘掉腦袋裡的一些東西,讓自己不好用。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20100726 課題

每次演出都習慣給自己設定要突破的課題。
一方面鞭策自己進步,另一方面累積經驗。

那這禮拜兩場演出的課題是什麼?

7/29的Stubernic,最主要的課題應該是放鬆跟專注。
最近演出太容易恍神了,專注時間不夠長。
而且都抓太緊,手鬆不開。

7/31的花中演出,一方面是我要一圓當年Gloriosa打錯的遺憾,
一方面要訓練自己對音色的掌握。
所以這次的課題是如何在最短時間、最小張力下做出我想要的效果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20100721 曲解寫作說明

自從大三開始寫曲解以來,寫了一些曲子,看了不少團的曲解。有的寫得好,有的寫得不好。在這邊想分享一下自己寫曲目解說時候的一些原則跟小技巧。

曲目解說顧名思義就是以文字方式介紹曲子給聆聽者。所以曲解的內容包羅萬象,從簡單的作者背景、作曲背景、聆聽感受,到進階的編制介紹、簡易結構,到論文等級的曲式分析、聲響結構都有。要出現怎樣的內容並沒有一定的規定,只要能清楚的把自己所知道的或是查到的資料成獻給拿到曲解的人就可以。總的來說,曲目解說就是「介紹曲子給聆聽者」,自己知道什麼,就寫什麼。

那曲解寫作上有沒有什麼原則可以依循?這也是因人而異。我自己大致有底下幾個原則:

1. 要考慮目標閱讀群:辦音樂會一定會設定目標聽眾。同樣的,寫曲解也要設定自己的目標閱讀群。因為不同閱讀群眾的知識背景不同,曲解裡頭需要的深度也不太一樣。拿論文等級的曲式分析給一般沒有接觸的讀者看,「介紹曲目」的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所以,先設定好讀者群,對於資料蒐集還有撰寫都會有一定的幫助。

2. 流暢比華麗重要:很多寫作者為了求詞藻華麗,用了非常多修辭技巧,但搞到最後變得有點不知所云 。曲目解說就只是曲目解說,流暢而符合邏輯比華麗的詞藻更重要。因為這不是要發表的散文,而是有傳遞訊息功能的文章,華麗但不知所云只會失掉它原本應該有的功能。

3. 要懂得節制:很多曲解新寫手拿到一首曲子就霹靂啪啦塞了一堆資料在裡面。這樣好嗎?閱讀者的吸收能力有限,一次塞太多資料不僅沒辦法幫助讀者瞭解曲子,還有可能把讀者搞到興致全失。所以,寫曲目解說得時候一定要懂得節制。只放對瞭解「你現在要寫得曲子」有幫助的資料,只放「符合文章邏輯」的資料。

4. 梗要目標閱讀群看得懂:有些新寫手在寫作的時候,會想說鋪一些梗加深讀者的印象。但是舉的例子太過冷門,讀者不瞭解來龍去脈,一頭霧水,這樣就失去當初鋪梗的目的了。 所以,在鋪梗的時候要考慮:這梗會不會太難?會不會太冷門。

曲目解說並沒有想像中的難寫。上面幾個原則把握住,多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這是必要的,因為很多非英文系國家的作曲家自己所寫的曲目解說不是英文的),再斟酌一下字數,寫出一篇對大多數人都有幫助的曲解並不難。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20100714 詠嘆曲解

這是今年所有曲子的曲解

Finlandia
Jean Sibelius

    西貝流士(Sibelius)在芬蘭人民心中,有著國民作曲家的崇高地位。而本首《芬蘭頌(Finlandia)》即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在十九世紀末,俄羅斯帝國佔領了芬蘭,同時廢除當地的自治權。為了鼓舞在異族統治下的芬蘭人民反抗帝俄統治、追求民族的獨立,西貝流士寫下了這首作品,並在1899年的芬蘭報業募資義演大會上首次發表。雖然俄國政府強力打壓《芬蘭頌》的演出,但仍無法阻擋芬蘭人民的反彈聲浪,因而在1904年宣布解禁。

    芬蘭在一次大戰中,趁著俄國深陷戰爭與革命的內憂外患之時,在1917年後重新取得了獨立地位。由於《芬蘭頌》在獨立運動的進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與精神象徵,所以西貝流士親自從《芬蘭頌》慢板樂段改編的《自由之歌(FinlandiaHymn)》,亦成為了芬蘭的第二國歌,每逢節慶必定演出。

    《芬蘭頌》一曲分成四段,開頭以氣勢磅礡的低音銅管齊奏拉起序幕,彷彿訴說著帝俄統治下芬蘭人民的苦難。在不斷反覆的動機中,逐漸累積張力,直到行進曲風格的第二段才傾瀉而出,以激昂鼓舞的旋律,描繪出芬蘭人民的勇敢精神。悠揚但哀傷的第三段慢板,勾勒出「千湖之國」芬蘭的千里山湖美景,最終又再次轉回行進曲的歡快風格,在銅管齊鳴的浩大主題重現下為全曲作結。作品的速度並不快,但需要相當宏亮且飽滿的樂團音色來支撐;特別是銅打聲部在樂曲轉折與主題宣敘的部份上,均具有精彩且重要的演出。



Gate to Heaven
David R. Gillingham

   如果仔細去分析David R. Gillingham的作品可以發現兩種互相碰撞的元素在曲子當中不斷交替。一是非常現代的,充滿不和諧和聲、複雜節奏與特殊音效;另一個則是旋律性非常強的,非常平和安祥的。且Gillingham幾乎都選歷史事件與聖經故事做發揮,在同類型題材中顯得非常獨特。「Gate to Heaven」這首木琴協奏曲便可以看到這樣的特徵。

    曲子主要是描寫聖經裡面,靈魂從離開肉體到穿越天堂之門進入天國這樣的旅程。共有3個樂章,中間不間斷。第一樂章「Remission」主要描寫靈魂離開肉體進入未知的世界。輕柔哀傷的旋律像是在訴說對人世間的眷戀與還在世者的悲傷。樂章後段的快板象徵著在未知的世界裡靈魂被惡魔與世間過往所挑戰與折磨。第二樂章「Reflection」寧靜而且莊嚴。靈魂在無限宇宙中沈澱過往並重新取得力量,準備通過天堂之門。第三樂章「Redemption」以愉悅輕快的旋律,描寫靈魂進入天國之後所看到種種的美麗。最後在第二樂章再現下結束。除了木琴獨奏外,伴奏樂團還需要多種鍵盤打擊樂器與無音高樂器支援,且兩段快板節奏都不容易掌握,對樂手間的默契,與獨奏者對技巧的掌握都是相當的考驗。



Between the Two Rivers
Philip Sparke

    Philip Sparke是英國的知名管樂作曲家,且兼有小號與鋼琴演奏家的身份。但是他的作品並不特別偏重小號或銅管,而是延續自菩賽爾(Pucell)到佛安.威廉斯(Vauphan Williams)以降,英國樂派精巧而莊嚴的聲響;Sparke不僅將在對位與賦格方面的研究心得,廣泛應用在他的管樂作品中,更將傳統的英式演奏聲響提昇成更輕盈、更精密的形式。這首「兩河間(Between the Two Rivers)」即充分地展現出這些特性。

    乍見曲名,相信許多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孕育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的兩條大河。但這部作品描寫的,並不是那兩條河,而是流經委託創作的荷蘭樂團「亨德利克王子銅管樂團(Fanfare Prins Hendrik)」所在城市:阿爾斯特(Aalst)的馬士河(Maas)與瓦爾河(Waal)。

    作品的素材,乃取材自新教改革發起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於1517年所寫下的詩歌〈上帝是吾等堅固的堡壘(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並加以進行變奏。在樂曲中,包括了主題序奏與四個迥然不同的變奏段落。

    輕快的第一變奏以木管群之表現為主;行進曲風格的第二變奏使用正規和弦與增和弦彼此穿插交錯,表現出戲謔之感。第三變奏以緩慢的聖詠風格作為開端,中途逐步轉入由銅管群吟唱的主題再變奏,製造出寬闊而溫暖的合聲效果;第四變奏是整作最具篇幅的段落,木管群間不斷地進行旋律的接力,將樂曲逐步帶向歡快而激越的結尾再現主題。樂曲中除了第四變奏木管群相互接應的段落難度極高外,銅打聲部也必須以輕巧但整齊的節奏支撐和聲,並應付不時出現的過門樂句,對樂手和指揮都是具相當挑戰性的作品。



On a Hymnsong of Philip Bliss
David R. Holsinger

    David R. Holsinger的作品,一般來說較為現代,充斥不和諧的和聲與節奏。然而菲利浦聖歌(On a Hymnsong of Philip Bliss)這首改編作品,卻是極少數的例外。

    「It is Well with My Soul」,這首著名福音詩的作者Horatio Spafford,在他的人生之中遭逢了多次殘酷的挫折,包括其子的病逝、財產在城市大火中一夕化為烏有、四個女兒遇上船難而喪生等等。但是Spafford並沒有放棄對上帝的堅貞信仰,反而更從對上帝的信仰中,重新尋回心靈的安適。當他前往女兒們的罹難現場,並準備和在船難中幸運逃過一劫的妻子團聚的路途上,寫下了這首詩作。

    後來,一位美國作曲家Philip Bliss根據這首詩加以譜曲,並於1876年發表。但遺憾的是不久後,Bliss在一次火車事故中,為了搶救仍置身於起火車廂中的妻子,而冒險衝進火場,就此下落不明;這首「It is Well with My Soul」也就成為了他的遺作。

    Bliss所譜寫的原版樂曲難度並不高,Holsinger僅在管樂團演奏的版本中,做了小幅度的配器改寫,使和聲更加飽滿,張力更加強烈。在樂曲中,木管與高音銅管群僅僅在低音域演奏,而以法國號寬廣的音色作為表現主軸,創造出聖詠(Chorale)般的莊嚴氛圍,是首容易表現且效果不錯的管樂小品。


海之森
謝長恩

    大自然一直是我們的好朋友,人類與大自然共存在這地球上,因著環境變遷,一切原有的美麗逐漸逝去。那上帝賜給我們最美好的環境,我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將這幾十億年以來的好朋友傷害至某種嚴重的程度。人類破壞了自然體系,持續發展的文明能到何時?

    「海之森」創作之主要有兩個意象,可以是包羅萬象的森林,同時也可以是浩瀚無垠的大海,當然兩者也可以合而為一。樂曲創作之後期,筆者來到了日本東京都。 赫然發現在日本的東京灣,有一片由19731987年期間堆積而成,廢物多達1,230萬噸,面積達88公頃的的垃圾堆填區,目前正進行著將這荒涼廢土 脫胎為一座海上森林(新型的「資源循環森林」),擘劃著「海の森」這新環保理念與先進技術的樹木樹人,正是世界上建築界之傳奇人物安藤忠雄(Tadao Ando)。在這之後筆者更加獲得到共鳴,20世紀後半葉開始,一直在向高度消費社會邁進,結果是資源、能源正逐漸耗盡,人們應該反省前世紀的錯誤,更加 珍惜周圍自然環境,於是海之森強調了「珍惜大海、森林和水」。

    海之森為本次十週年音樂會之委託創作作品,亦為我第一首以管樂團形式創作之作品,樂曲為單樂章形式,之中由七大主要樂段所組成。除了樂段與樂段之間能清楚聽到在個性上、和聲設計上有著明顯對比之外,最主要有多次以打擊樂獨奏或重奏與管樂器競奏的形式表現。

撰文 謝長恩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20100629 ECFA

今天下午簽了。

炒了這麼久,這到底是啥?

看全文: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work Agreement
意思是: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看了一下簽約的內容,大致上是講商品的關稅減免,以及行業投資與任職的開放。

以 Adam Smith 的角度,這是好事。

調低關稅,意味著商品的成本降低,在自由競爭市場內就有更高的優勢。
不可否認,這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國內產業衝擊,但這是全球化必然的結果。
更大的市場,才有辦法把更多的土地與勞動資本轉換成資金,
這是 Schumpeter 在『經濟發展理論』裡頭所說的。
如果台灣跟美國一樣,內需市場夠大到支撐所有產業,那ok!所有的經貿協議都可以不用簽,因為我養得活我自己。
但台灣沒辦法。2300萬人所建構的內需市場不夠大,土地也沒辦法支撐2300萬人的基本生活水準,所以類似 ECFA 的經貿協議是必要簽,不然在成本上就輸別人一截了。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20100629 忙昏頭

已經不是第一個人跟我說,我不像地球人了。
從小爸媽不在家,我跟我哥處得又不好,
一直以來只有書跟音樂在我身邊。
所以從小就比較悶,因為沒別人可以對話。

之前忙的時候,覺得一個人還好,咬牙一下就過去了。
但現在越來越覺得,我身邊的朋友一直來來去去,總留不太住。
想了一下,跟自己太悶、太無趣有關吧。
尤其當大部分人都找到契合的夥伴,我仍然一個人的時候…

那種孤獨啊…

應該要找時間,放下手邊的磚頭書,看點比較世俗的東西。
不食人間煙火下去,只能孤老一生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20100615 你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這個故事如果用第三人稱來說,大概會是這個樣子:

大一的時候,在三峽比賽。晚上差點迷路在深山裡。
隔天一早,在深山裡做比賽前最後的團練:藍天進行曲、Alvamar Overture
第一次,馬老師跟你們合作,成績還蠻不錯的。
在比賽結束的moment,你們決定了未來一年的生活。

期末,在久違的羅馬競技場,第一次有定音鼓的出現。
第一次有不是法國號的重奏團出現。
雖然Ovation Overture、English Folk Song Suite並不難,但大家玩的很開心。

大一暑假,第一次的境外社遊,在艷陽高照下泡溫泉的瘋狂。
與第一次的期初音樂會『上管子,找樂子』。
新幹部群初試啼聲之作效果不錯,還吸引到不少人加入的。

這年的比賽在平鎮,曲目是Chorale and Alleluia與Pomp and Circumstance No.1
砸掉了的聖誕音樂會,比賽前練習,最後在台上完整呈現。
還記得那要命的32分3連音嗎?還記得吹到差點斷氣的長音嗎?還記得差點打結的指法嗎?
這些到期末,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完全不同配器的威風凜凜、又一個手指會打結Persis、兩點C不用錢的Hopetown Holiday。
這次演出,第一次有花蓮在地的協演人員加入:聲涵、韋博,還記得他們的樣子嗎?

大三的時候,有人代表你們,主辦了Show Tonight!
他們不在你們身邊,但精神與你們同在。

這年的比賽,在場地很爛的大安高工,曲目是Sinfonia Nobilissima與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
曲目相對前幾年難很多,你們越練越沒自信。
不過馬老師還是想辦法幫你們弄到花崗國中的教室團練。
比賽前一天晚上,你們在教師會館裡面的交誼廳促膝長談。談社團、談期末、談音樂。
隔天,一群人在台北市迷路迷了40分鐘,差一點比不了賽。
最後下場,還有人昏倒。
結果,成績不好。蠻多人為你們抱不平的,因為你們的成績不只這個分數。

期末,第一次與其他學校管樂團合作,第一次在文化局的演出,第一次有客席指揮。
Viva Musica!、Gulliver's Travel、All Glory Told,以及壓軸,First Suite in Eb for Military Band與Sinfonia Nobilissima。

大四的時候,你們大部分因為要考試,所以離開了這裡。但有人卻在這個時候,遞補了你們的位子。
因為新學、因為不熟,在『悅樂』裡,你們拼盡全力,Into the Storm。
在『W.B.管樂日記』裡,變成海邊無言的Elegy。
這一切都結束之後,你們再次聚首,互道珍重。

End

第三人稱的版本說完了,第一人稱的故事,是怎麼樣呢?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20100611 論審美

趁現在閒閒沒事,把之前醞釀一陣子的idea整個寫一寫吧。

為什麼會想寫審美?因為「美」這件事在生物學上很重要。

什麼東西美?每個年代不同,但都有個共同特徵:符合當時代的社經狀態。
「美」出現的目的,主要是提供繁殖上的訊息,告訴擇偶的雙方:我很棒。
每個時代生活條件不同,需要的身體素質與外型也大不相同,發展出來的審美觀也不一樣。

在前工業時代,因為生育率低且死亡率高,所以一般社會對女性的選擇是「屁股大、胸部大」。
為什麼?
屁股大,骨盆腔也就比較大,相對來說生產會比較順利。
生產順利,自然生育率就會高。
胸部大,這應該可以理解,表示泌乳狀況良好,幼兒的存活率也相對高一點。

不過在前工業時代的唐朝,發展出了一個蠻特別的美:女人要白白胖胖的才好看。
為什麼?
從社經角度很難去解釋。但如果從生物學角度,就變得很容易理解。
工業革命前,除了貴族外,一般人民普遍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造成的效應就是身形瘦小。而白胖的身體除了隱含前面所說得「胸部大、屁股大」之外,還象徵著營養條件相對優良,對於哺育下一代比較有利。

但進入工業時代,一直到現在綠色革命,審美觀也跟著180度大轉變。
現代人對女體的要求是「皮膚白皙透亮、身材前突後翹、腰要瘦」
對男體的要求則是「要高、肌肉要結實」
為什麼?
對男體的要求其實蠻容易理解的。
「高」與「結實」所展現的表徵一樣是營養條件良好。
另外,「結實」還可能代表的意義是有多餘時間維持體型,並且有足夠肌力進行體能活動。

對女體要求的「瘦」就比較特別了。
以往擇偶都強調「適度的胖」,而不會找個紙片人當老婆。
為什麼現在反而會去強調要瘦?
我自己推想,可能跟衛生條件,以及營養條件改善有關。
後工業時代,傳染病盛行率與死亡率大幅降低,一些短壽命下提高生育的策略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同時,這些策略還有可能導致母親死亡率提高,因為平均壽命延長。
所以對於現代人,「胖=營養條件好」已經不成立,所以也就不會去追求胖女孩。
但為什麼會偏向另一個極端?這我還沒想出來。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20100520 定位

連兩發~

上上個禮拜不小心被拉進去參加大頭們的聚會,內容是未來3~5年聲子的發展。
我本來想提出我的構想,但有人提到說:要以福音為主,要能表彰神。

對我來說,我其實是有點不以為然。

其他人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確定,我是沒有信仰的。
而且小時候參加宗教團體有不好的經驗,所以我有點排斥宗教色彩濃厚的環境。
我不排斥吹宗教音樂,因為那也是種學習。
但我不喜歡類似強迫中獎般的參與某些宗教活動。
所以我在信行寺幫忙,也純粹是以看到媽媽在忙,看到朋友在忙所以下去幫忙;
所以我留在聲子,是我想在這裡可以讓我聽到我想聽的聲音。

與其說讓聲子變成使徒,倒不如說我夢想中的聲子是一個說故事的人。
每年公演,都在說著不同的故事。
環遊世界80天、樂讀、Shell we dance?、......每個故事都是精彩,
每年都讓觀眾期待:明年可以聽到怎樣的故事。

當個傳福音的,不如當個說故事的。這樣比較有趣。

故事說完怎麼辦?不用擔心,會有人創造新的故事的。

之前會怕這番話講出來會怎樣,但後來,自己慢慢放開了。
知道了又如何?
自己遲早要離開的。合則來,不合則去。何必看的這麼重?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20100519 倦怠

這兩個字是我這幾個月以來的寫照。
不想唸書、不想練琴、不想聽音樂。

大概從過年前銅五演出完之後就這樣了吧,
擴大機開機的頻率越來越低,低到最近有兩天沒戴上耳機的紀錄。
練琴也是,手卡卡的。體會不到曲子原本感受到的生命力,
練琴就只剩下維持技術不要退步。
團練更誇張,連更進一步思考變化都懶了。

演出後倦怠期,這次持續的有點久,規模大到有點異常。

似乎理性的太久,忘了怎麼感性,
拿到曲子,拿到錄音,就是理性的分析句法、和聲平衡、張力、樂曲結構,沒有熱情。
聽音樂會也是,就是聽句法、和聲平衡、張力、音色,也聽不到熱情。
好像都是技巧性的、理性的。

但,音樂要有熱情不是嗎?
我的熱情跑哪去了?

今天看完「交響情人夢」的連載,好像有抓到了一點。
看的當下,我好像可以體會Franz von Stressmenn的感覺。
我好像在期待某場演出。
說期待,又好像不對,好像更接近渴望。

I'm desiring some preformence.

我渴望過癮的演出。就像去年希哲獨奏會上面的2-Gather一樣,
就跟幾年前第一次演出Marimba Spiritual一樣。
我渴望再一次這樣刺激到沒空去想的演出。

另外,還有一點很怪。

我腦袋的播放器最近怪怪的。
好像撥不出比較完整的曲子了,都是好幾個片段同時播放,
如果專心聽某個片段,卻又想不起任何東西。
很奇怪。以前都還可以的啊!
而且越來越雜,最近甚至有點變成空白。
我不知道怎麼了,會是太累了嗎?還是太忙?

感覺很多很亂,只能整理到這樣。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20100329

好久沒寫網誌了。
真是個不盡責的部落客XD

這個過年真是有夠忙。
回到家就開始洒掃庭除,還要外帶修電腦、拍照跟帶小孩。
不過今年過年總算有點收穫。
學到怎麼「淨空」。

「數息」跟「觀呼吸」的方法可以幫助我把多出來的雜訊過濾掉,
維持思緒的清楚。
不過不知道是我太累還是方法不對,
每次數息數著,就睡著了XD

另外,最近的生活也是極度不正常。
七早八早就到實驗室,實驗做完店家也都打烊了,所以沒東西吃。
熬到下午受不了,開始東翻西找覓食去。
每個人都說我對自己不好,問題是我也不想啊!
也沒人為我想想,以我這種食量,我有可能會這樣虐待自己嗎!

最後,自己總算有「看起來」胖一點了~
運動量增加之餘,吃東西的速度也跟著放慢。
結果就是,排泄物看起來比較正常了,吸收也比較好,
身體看起來就比較厚一點。不過臉還是一樣XD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20100303 貿易打造的世界

這是書的重點整理跟與『國富論』結合後的一些思考。

為什麼歐洲人要往西航行?他們到底想追求什麼?
書裡面提到一個重點:絲路。

遠在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前,歐亞大陸兩端的資本與產出,就透過一群牽著騾子或駱駝的商人交換著。而在工業革命開始前的歐洲,並沒有類似絲絹這樣的布料,而是以麻為主。因此絲在歐洲市場中變成高價商品。但是隨著阿拉信仰民族開始崛起,北絲路一度中斷。而這也造成歐洲對於絲織品與瓷器的需求爆增。爆增的需求促使臨海的歐洲國家尋找絲路的替代道路。所以1492年的哥倫布才有辦法出航。

另外,北絲路運送的主要是瓷器跟絲,南絲路運送的就是茶葉。
這類奢侈品的需求,讓歐洲貴族急於找到新的貨幣原料來源與交易標的。

那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市場最主要的變化是什麼?

首先,最明顯的變化是通貨膨脹。

因為南美洲發現銀礦富礦,大量白銀回輸歐洲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
而這樣的交易讓歐洲農民加速財富累積。
因為南美洲開發不易,早期各種必需品都是從歐洲船運過去。
對於歐洲農民來說,這是幾乎不會飽和的超大市場。
演變下去,除了絲路交易量增加、繞過非洲的好望角航線誕生之外,
也直接促使家庭手工型態的工業,轉型成專業分工與集體行動的工廠模式。

第二個變化是糧食增產。

發現新大陸後,一些新大陸的原生物種被移植回歐洲栽培改良。
如玉米、馬鈴薯等。
這些物種的生長環境不比小麥嚴苛,單位面積產量也較大,
所以,造成歐洲市場糧食大規模增加,使得都市化地區的糧食不虞匱乏。

最後,是奢侈品的異地栽培。

原本如茶葉、糖等奢侈品,必須完全由遠東地區進口,
不僅成本高,斷貨風險也大。
因此歐洲人就想盡辦法將茶樹與甘蔗移植到新大陸與東南亞。
在自己的地盤栽種,成本總是比較低。

大概就是這些

看完有段時間了,有點忘記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20100222 空

這個過年,學到的課題是「空」。
怎樣放鬆,怎樣放空。

整個過年,從我回到家那天開始算,我一路忙了11天。
過年前忙著幫家裡打掃;過年後忙著拍照。

好像,所有的時間,都不是自己的。
都在幫別人忙。

非常累

這樣,也強迫自己放空。
休息的時間已經夠少了,就不要浪費時間。
所以,腦袋終於停機了。

停機了一個過年,腦袋有比較清明一點。
但身體的累還在,
不知道要持續多久.......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20100209 滿

最近,很滿

不只行程,連心裡都很滿。

每天再實驗室裡緊繃了快10個小時之後,到市區練團,又在緊繃了3~4小時。

等到半夜才回到家。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聽著外面狗狗進不了家門的哀號,卻怎麼都睡不好。

明明腦袋很累,卻睡不著。

整天腦袋都不想轉,就想放空一整天,但卻有一堆又一堆的事情必需要完成。

真的好累......

跟小朋友們的互動也是。

很想進去,但中間卻有著年齡跟成長背景的隔閡。

他們說得我聽不太懂,我說得他們沒興趣。

每次都在揣摩,好累......

過完年回來,一定要恢復運動。

把身體搞累一點,也許就睡得著了吧......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20100127 拾穗

這是我想到的下年製作標題。

想法是米勒的『拾穗』。

米勒在『拾穗』裡,用『拾穗』這個動作,

表現出農民對收穫的感謝,與收成不好鄰居的互助精神。

而這跟聲子的成長歷程差不多。

從早期靠別人支援、協助才能完成演出,到現在可以獨立進行製作,

這裡也在慢慢成長。

而這樣的成長,除了感謝背後提供支援的行政團隊與外援,

還要感謝觀眾的支持。

所以,用『拾穗』這樣彎腰的意象,表達對觀眾以及所有支持者的感謝。

不過啊,提案已經截止了XD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20100116 The Rain City

這是座水做的城市,
我們一群人,在水中,緩緩前進。

宜蘭蠻美的。
跟花蓮台東的農村景緻,還有台北的富麗繁華不同。
在繁華與純樸間取得平衡,有現代的農村美感。
唯一想complain的,大概就是紅綠燈太多這點吧XD

這次天公不太作美,去之後就瘋狂下雨下到回來,
這次又只有簡單瓜皮,所以騎起來超刺激,隨時要擔心會不會打滑或是摔水溝。

民宿很精緻,真的要大推一下。
我們一到老闆就給我們熱熱的洛神陳皮茶,超甘心。
泡完溫泉還有熱熱的紅棗粉圓,超照顧的。


寄件者 20100116~17 雨都社遊


寄件者 20100116~17 雨都社遊

外觀跟內裝都精彩。

宜蘭小吃跟台南有的比。
不過宜蘭的家常居多,台南則是小吃佔優勢。
羅東夜市跟東門夜市各有千秋,
大推路旁的雞肉串!

雖然這次沒逛到什麼地方,
但社遊嘛,大家一起比較重要,
至少不是待著一整天沒事可做。
有一起玩,有玩得開心,就好啦。

民宿前大合照,少了我跟劉勁志

寄件者 20100116~17 雨都社遊

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20100108 諸事不順

今年一開頭就這麼不順,很恐怖。

先是突然決定要報paper,
再來paper太難差點看不完,
再來medium疑似污染,可能整批細胞都不能用,
最後seminar不順。

趕快回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