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20090324


感覺,好像放太重了



社團



這幾天,每天都3點以後才睡,幫學弟妹忙全社評的東西。

如果是我媽,知道了一定又會大做文章。

「你看,就是因為社團你才會xxxxx」

前幾年還會解釋,這一兩年累了,不想再去跟她辯解什麼。

反正,他的個性跟爸一樣,決定了就別想更改。



可能,我最近放的比重太高了,

作息整個不正常。

這幾年,我一直都是像槍手一樣,有case才演出。

好幾年沒有實際參與社團運作了。

聲子+碩士就已經忙到翻,沒心情去管他們。



這半年口試過了、review也寫完了,

整個心情鬆了下來。

社團的比重也慢慢調高。



先調回來好了,

還有3場演出。

論文也還沒改完。

博士班也要開始準備了。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20090321 Gustav Holst - First SUite for Military Band in Eb

前面那篇寫太爛了



再重寫一篇




Holst的第一組曲目前有紀錄的首演是在1921年,

由University of Illinois Symphonic Band演出。

但這首曲子的創作卻是在更早的1909年,

且Holst生前並沒有完成這首曲子,只有留下鋼琴總譜手稿。

1921年一位無名氏(不知道是誰,也查不出來是誰)根據手稿

進行第一次的編定配器,並且進行首演,

並且在1948年修訂過後第二次出版。



但因為這次的編定與Holst在鋼琴總譜上留下的配器有相當的出入,

所以1984年英國作曲家Colin Metthews根據重新修復的Holst手稿

再編了一個版本出來,也就是一般看到比較近期演出的版本。



這首作品的重要性在哪?



除了好聽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是奠定現代管樂演奏的基本編制。

在第一組曲創作的那個年代,Stravinsky正夯,新古典主義還沒興起,

整個歐美樂壇流行的是超大編制、超級繁複的作品,如Mahler、Richard Strauss。

這樣的風格也連帶影響到剛剛起步的管樂合奏。

現在看60人以上的樂團可能就會說「哇!好大的樂團」,

那個年代,100人以上的管樂團比比皆是。

演奏的曲目也以當代正夯的大型管弦作品改編,或是早一點的管弦、

室內樂作品改編為主。

Holst正是第一批為管樂團創作嚴肅作品的作曲家之一。

這首作品雖然只是個實驗性作品(我推測的),

但因為好聽,而且編制比現有的編制精緻,

所以在美國的管樂發展歷程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Frederick Fennell在1953年創立Eastman Wind Ensemble時,

曾思索管樂團應有的編制是怎樣。

最後他決定,以這首作品的編制為藍本,擴充之後當作Eastman的基本編制。

因為Fennell與Eastman的努力,管樂演奏在美國大為流行。

Eastman Wind Ensemble的編制也成為後來美國管樂團的主要編制,

並且連帶影響歐洲地區的管樂發展。



故事講完了,現在回來看曲子本身。



曲子分三個樂章:Chaccone、Intermezzo、March

Holst在總譜上這樣寫:各樂章都是用相同的樂思組成,因此演奏時應該一氣呵成不中

斷演出。另外,在第二樂章,低音聲部與定音鼓除了標示ad lib的片段外應該完全休息

,而低音提琴的部分也不能用低音銅管來取代。



第一樂章Chaccone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曲式,從16世紀跟隨大航海時代從新大陸劉傳回歐洲。

3/4拍,是一種變奏曲。

傳統Chaccone在跑的時候,會有個頑固低音(不做任何變化且不斷持續的低音動機

或是主題)在支撐,

Holst把頑固低音作變化,讓它在各聲部間不斷流竄,

除了一開始的主題呈現是在低音部之外,剩下的時間一直在各樂器間跑。

所以,在演奏上,要非常注意現在自己演奏的,是頑固低音、主題變奏、還是合音。

而且音符要夠長,音色絕對不能爆開,要做作一點。

該連該斷都要做的非常確實。點音不要太用力,不然聲音會斷的很突兀,

聽起來會很暴。



第二樂章Intermezzo



這個意思是「間奏曲」,算是一種放大版的過門。

Holst希望這個樂章低音部可以休息,剩下中高音聲部在發展。

如果仔細看第二樂章的主題會發現,這跟第一樂章第一次變奏的東西很像,

我在想,這個樂章應該是第一樂章的變奏,

或者說,這整首第一組曲都是以一開頭那個主題為藍本發展出來的變奏曲。

這個樂章在演奏上必須要留意自己的音色,必須是短而且輕盈的,

並且留意樂句的走向。

通常圓滑線的結束會是過門,尤其是只有兩個音的圓滑,

重點都會在第一個音。



第三樂章March



這個樂章的主題我認為是從第一樂章中間的小調衍生來的。

這個樂章比較不需要注意什麼,

就是接龍要接的很準確,拍子要算好。

小號不要hi過頭就好。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20090317 拍照

上禮拜六拍的照片。



手持下拍夜景最成功的一張。




昨天看到一個拍照拍了很久的人的blog,

他說他拍到後來,相機越買越貴,有點忘記當初為什麼要拍。



我自己沒這個問題,因為我也沒有自己的相機。



不過,他讓我想到,我為什麼要拍照?



對一個辨色能力異常的人來說,拍照跟畫畫都不可能會有結果。

因為對於色彩的敏銳度比人低很多。



我之所以會想玩攝影,主要是想自己掌握相機。

以前出去玩,就算我在,照片也常常看不到我。

現在,相機由我來掌握,就算沒入鏡,也還是有留下些什麼。



而且,我活著的世界很美。

我想趁著我還有空的時候記錄下來。



所以對我來說,拍照是一種紀錄。

我不會特別想要去用照片說什麼,這我用音樂說得比用拍照精彩。

照片好看、精彩,比照片有深度來的重要。

所以,就算要買相機,我應該也只會買類單眼或是初階單眼+旅遊鏡,頂多加一個定焦鏡就夠我用了。

再高階,我覺得沒有太大的意義。

自己看得高興,才重要。



聽音樂也一樣。

我在周遭朋友間,好像已經定位成發燒友的階段。

但對我來說,用100k的系統,跟用1k的系統,聽到的東西是一樣的。



器材只是媒介,音樂才是重點。

這句話我很喜歡。

很多玩音響的人,到最後都迷失在器材之中,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買,為什麼要換。

我在乎的,是藉由器材傳達出來,大師們的音樂。

或許換用更好的器材,可以讓大師的詮釋更精彩,

但整體是沒有變的。

蕭提不會因為用SACD錄音,用K1000播放,就變成卡拉揚。

我要聽得是蕭提,不是K1000。



所以,音響器材也是,

SE-200+mini-Q+K501對我已經很夠用了,

再上去,意義不大。

或許爽度很高,但聽音樂的失落感也會很大。



最後,擺一張昨天拍的照片吧。



這是學校最新落成的原住民族學院,

我把它拍得有點像國外的渡假飯店。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20090314 生日







空了兩天才記



真是不好意思......




今年生日suprise真多。



一早睡醒,黃疸退得差不多了。

論文的introduction跟摘要也比我預期的早完成,

害我窩在電腦前變不知道要幹麼。



去到集合地點,冷的半死。

還有人因為鑰匙忘了帶,正在努力爬窗戶XD



吵天下變好大一間,但客人感覺不多。

包廂很悶,不過頗大。

卡啦ok一首20,SUDA看到囧掉。



吃到一半,老闆娘進來罵,這頓飯局變得很悶。

送了兩道菜沒錯,但心情整個大不同。



快結束時,熄燈、端蛋糕(提拉米蘇)。

我裝死不承認,因為完全沒準備。

還好最後沒怎樣。



吃完跑去爆滿的Starbucks coffee,

一票人跑去NET,一票人打耳洞,一票人吹冷風。

最後,一大票人跑去美崙山公園看夜景。



夜景很棒,但沒帶腳架,也怕拍到好兄弟。

所以就拍個少少幾張交差。



不知道誰提議要喝酒,一票人又殺去pub。

Rivers,重低音像不用錢,轟的耳朵好痛。

好久沒看到玻璃罐的雪璧跟可口可樂,有點新鮮。

大老二輸的有點慘,不過無所謂啦,高興就好。

京樺感覺壓力很大,很需要發洩,

發洩完了就好。



今年生日suprise真的很多。



我很久沒過生日,因為就算我公開生日,會留心的也沒幾個。

所以,上國中以來,頂多家人說聲「生日快樂」。

到大學也是如此。



所以我根本沒有預期會有人辦生日會。



甚至本來想一整天都不重新登入,不想讓人知道。

結果學校電力系統重整,讓我非重登入不可。



反正,就這樣吧。



要我哭,真的有困難。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20090304 ~ 0305 全國音樂比賽

比賽雜感




有些話,我不想在社版講

很多東西,講過好幾年了

所以今年,我的感想只有「我好感動」。



每年都是長篇大論,今年也不例外。



本來以為人夠,我就當保母就好,專心訓練自己的攝影跟錄音技巧,

結果,比賽前不到10次團練又被call去救火。

老師對timpanist的音色非常不滿意,臨時要求換人,

他們就找上了我。



我自己呢?

忙得半死,都已經累到睡眠沒辦法回復了,還要我去比賽。

但我想想,反正都要去,就上吧。



聽了一次團練

很好,定音鼓真的沒音色。

老師也叫我幫忙,就幫一下,帶一次分部。

一個早上1個小時半,只帶了sinfonia跟centennial前面一點點。



美崙的學弟真的很聽話,也很肯練。

花了10分鐘跟他講了一下音色,整個音色跟手法就到我想要的程度。

不錯不錯,可造之材。



原本的timpanist則有很多基本動作需要改。

動作太硬、施力方式有問題、耳朵也不夠靈敏,

但節奏底子很不錯,

欠缺的是打擊樂的最精髓。

不過學習精神不怎麼好,這點我不怎麼喜歡。



大二日馨身體不舒服沒上場,學期初也幾乎沒看到她,

不過那少根筋的個性還是沒變XD



大三兩個就有點.......嗯嗯

孟恭講了還會聽,但是大概只接收到6~7成,做出來接收到的6~7成,

效率有點糟。



妍潔我就頗不滿的了。

不願意對著節拍器練,只用自己的節奏,不管別人在幹甚麼,

如果是大一大二就算了,

到大三比過兩次還這樣,這不是我能接受的。

然後我也討厭有人打錯裝可憐。

打錯是自己的問題,裝可憐裝無辜讓我覺得噁心。



一年級的學妹怡君我覺得還不錯,

領悟力弱了點,但還有辦法教,

到大三應該有能力獨當一面。



小e一直都不需要我擔心。



整個比賽,我一直覺得我是個槍。

我只是來演出。



晚上的核心酒會,我把我長久下來累積的怨念一次發洩。

我知道你們有你們的難處。

但我也有我的難處。

我只是個業餘演奏者,不是半職業,更不是職業級,

我需要時間跟團練習,我需要時間去醞釀我的詮釋。

我不是說一定要每次都有,

但我希望有的時候可以讓我好好的跟團練。

你們沒辦法配給我公平的時間,我當然會覺得你們不重視。

這些話,我講了一定會出事,所以我放在這。



大概就這些吧



最後,幫學弟徵個友XD



他是個好人、理工、吹長號、很nice的,

有興趣的女性同胞(男性就算了)請內洽







p.s. 天高地厚我竟然可以不降key飆上去耶

超開心的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20090303 Sinfonia Nobilissima &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

本來想貼在社版

但查了一下資料發現自己準備的還不夠,

有些東西要跟其他人討論一下才能端出來,

所以就暫時先貼在這。

算是簡略的曲式分析。




Sinfonia Nobilissima是我高中很愛的作品。

為什麼很愛?我也不知道。

但開始接觸原始主義跟無調性音樂後,我對這首就沒什麼興趣了。

這幾天在聽樂團練,一直有種違和感。

前兩天比較有空,就花了兩個睡覺前時間讀了一下總譜,

大概發現違和感從哪出來的了。



首先,這首作品寫得非常早,1965年。

是作曲家非常早期的作品,大概他26歲時候的作品。

他那時候還是美國陸軍管樂團的駐團作曲家,

這首有可能是作曲家在實驗一些作曲技巧的實驗產品。

因為曲子的前後雖然都用同一個動機貫穿,

但是前半的主題跟後半的主題差距有點大。

變奏的模式一樣,但變奏的內容差很多,

感覺很像作曲家寫到哪就順手拿現成的東西接著寫。



第二,作曲家用了一些通俗管樂曲不太會用到的技巧。

開頭的違和感後來找到原因,發現是因為複調性的關係。

中音部主題是降B大調,而低音部的伴奏則是F大調。

中間只差一個降記號,但在一些音的附近會有非常強烈的不協調感出現。

作曲家雖然巧妙的避開了,但調性差異造成的風格衝突仍然在。

一開始的快板主題調性也跟平常習慣的不一樣。

我研究了一下,它是#F跟Bb的組合,

也就是說,作曲家把G大調跟F大調裝在一起寫出來的。

這樣特殊調性寫出來的旋律會給人一種奇異、戲謔的感覺。



第三,作曲家拼命的轉調。

從開頭的複調性旋律,轉成降A大調,再轉到C大調、G大調、F大調,

到慢板樂章還在轉調,從G大調轉到F大調的關係小調D小調,然後進F大調,最後結束在降B大調。

後半部知道作曲家詞窮了還是累了,調性固定在降B大調,頂多最後轉調讓曲子結束在G大調,以複式終止式(4級轉5級轉1級)結束。



所以這首要特別特別小心,絕對不能吹錯音,

吹錯音調性會有很大的變化。

尤其有些地方作曲家在運用複調性的同時為了避開調性衝突的點,特別空下某些會產生小二度的旋律進程,要非常非常注意。



再來,這首曲子是屬於德式的和聲,很厚很沉,樂團的金字塔必須要非常穩固。而且音色不能太直接,不然會讓人覺得聲音有點裂。



第三是中間慢板。中間慢板可以想像成歌劇的詠嘆調,和聲必須比快板更沉。另一個重點是一定要看指揮。詠嘆調的地方歌手為了表現劇中人物的情感,一定會用非常多的彈性速度。沒有跟緊指揮,會讓這個可以非常美的段落變得非常呆板。







--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



James Barnes是University of Kansas的理論作曲教授與管樂合奏指揮,

本身也是University of Kansas的校友(他的學士跟碩士都在那邊拿的)。

所以這首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會找他寫我覺得非常適合。



這首雖然名字是叫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

但我覺得Barnes的重點不是放在慶典本身,而是聚焦在向外人介紹Univ. Kansas這所學校。



所以我覺得倒不需要特別做出歡慶的感覺,

曲子介紹的成份比慶祝的成分多。

所以演奏上必須特別注意音色,不能太暴,

響亮但是溫和的聲音才是這首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