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20090303 Sinfonia Nobilissima &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

本來想貼在社版

但查了一下資料發現自己準備的還不夠,

有些東西要跟其他人討論一下才能端出來,

所以就暫時先貼在這。

算是簡略的曲式分析。




Sinfonia Nobilissima是我高中很愛的作品。

為什麼很愛?我也不知道。

但開始接觸原始主義跟無調性音樂後,我對這首就沒什麼興趣了。

這幾天在聽樂團練,一直有種違和感。

前兩天比較有空,就花了兩個睡覺前時間讀了一下總譜,

大概發現違和感從哪出來的了。



首先,這首作品寫得非常早,1965年。

是作曲家非常早期的作品,大概他26歲時候的作品。

他那時候還是美國陸軍管樂團的駐團作曲家,

這首有可能是作曲家在實驗一些作曲技巧的實驗產品。

因為曲子的前後雖然都用同一個動機貫穿,

但是前半的主題跟後半的主題差距有點大。

變奏的模式一樣,但變奏的內容差很多,

感覺很像作曲家寫到哪就順手拿現成的東西接著寫。



第二,作曲家用了一些通俗管樂曲不太會用到的技巧。

開頭的違和感後來找到原因,發現是因為複調性的關係。

中音部主題是降B大調,而低音部的伴奏則是F大調。

中間只差一個降記號,但在一些音的附近會有非常強烈的不協調感出現。

作曲家雖然巧妙的避開了,但調性差異造成的風格衝突仍然在。

一開始的快板主題調性也跟平常習慣的不一樣。

我研究了一下,它是#F跟Bb的組合,

也就是說,作曲家把G大調跟F大調裝在一起寫出來的。

這樣特殊調性寫出來的旋律會給人一種奇異、戲謔的感覺。



第三,作曲家拼命的轉調。

從開頭的複調性旋律,轉成降A大調,再轉到C大調、G大調、F大調,

到慢板樂章還在轉調,從G大調轉到F大調的關係小調D小調,然後進F大調,最後結束在降B大調。

後半部知道作曲家詞窮了還是累了,調性固定在降B大調,頂多最後轉調讓曲子結束在G大調,以複式終止式(4級轉5級轉1級)結束。



所以這首要特別特別小心,絕對不能吹錯音,

吹錯音調性會有很大的變化。

尤其有些地方作曲家在運用複調性的同時為了避開調性衝突的點,特別空下某些會產生小二度的旋律進程,要非常非常注意。



再來,這首曲子是屬於德式的和聲,很厚很沉,樂團的金字塔必須要非常穩固。而且音色不能太直接,不然會讓人覺得聲音有點裂。



第三是中間慢板。中間慢板可以想像成歌劇的詠嘆調,和聲必須比快板更沉。另一個重點是一定要看指揮。詠嘆調的地方歌手為了表現劇中人物的情感,一定會用非常多的彈性速度。沒有跟緊指揮,會讓這個可以非常美的段落變得非常呆板。







--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



James Barnes是University of Kansas的理論作曲教授與管樂合奏指揮,

本身也是University of Kansas的校友(他的學士跟碩士都在那邊拿的)。

所以這首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會找他寫我覺得非常適合。



這首雖然名字是叫Centennial Celebration Overture,

但我覺得Barnes的重點不是放在慶典本身,而是聚焦在向外人介紹Univ. Kansas這所學校。



所以我覺得倒不需要特別做出歡慶的感覺,

曲子介紹的成份比慶祝的成分多。

所以演奏上必須特別注意音色,不能太暴,

響亮但是溫和的聲音才是這首需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