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20081228 信用貨幣

這是Adam Smith所提倡的一個新觀念,



現在用得很廣,但對當時是個革命。




Adam Smith在『國富論』的第二卷提到了所謂的「資本」。



他提出:貨幣是資本,但它既不屬於固定資本,也不屬於循環資本。

貨幣的用途是代替無法量化的勞動單位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個媒介。

因此,商品的價格不在於「價格」所代表的錢財本身,而是「價格」所代表的錢財可以購買的勞動力。

因此,循環資本的增值不在於資本本體,而在於交易的過程。只要有交易,就有價值;賣不掉,那跟垃圾又有什麼差別?



因為「貨幣」這樣資本的特殊性,Adam Smith提出了所謂「信用貨幣」這樣的概念。

「信用貨幣」可以是任何東西,不管是鑽石黃金,還是張寫了字的紙。只要交易雙方與銀行相信憑著這樣東西可以兌換到一定價值的錢財,就可以稱作信用貨幣。



簡單講,信用貨幣的基礎就是「人們對於信用貨幣『一定能兌現』的信任」。



在現代,最接近的一樣東西就是紙鈔跟支票。



紙鈔,由政府發行,憑藉的是持有民眾對於「政府財政必然健全」的信任。

支票,由銀行發行,憑藉的則是對銀行財政與簽署人財政健全的信任。



對於金銀貨幣時期的民眾來說,這是無法想像的。



金銀貨幣時期,貨幣的價值來自於貨幣本身。

製作貨幣的成本是多少,貨幣的價值就是多少,變動不大。

在早期經濟活動還不盛行的時代,金銀貨幣所支撐起的交易行為就足以應付大部分的經濟活動。



但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金銀貨幣低流動性與高成本等問題逐漸浮現。

因此,Adam Smith提出,用信用貨幣取代金銀貨幣,去支撐交易量更大的經濟活動。



信用貨幣的特點,是他不直接代表任何貴金屬,價值純粹來自民眾對發行它的單位的信心。

因此信用貨幣無法由一般商號或個人發行,必須由政府或是銀行提出。

也因為不直接代表任何貴金屬,因此信用貨幣的價值可以無限上綱,只要使用貨幣的個人與商號相信「它」值這個價格,它就有這個價值。



那在金銀貨幣時代,信用貨幣的出現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信用貨幣的出現,在金銀貨幣時代代表的是金銀貨幣的流動性可以被增加。



在信用貨幣尚未出現的時代,交易量是否能擴張憑藉的是身邊的金銀幣存量能否被增加。

但金銀貨幣如果當成貨物被儲存,則不僅不會成為固定資產定時增值,還會被當成需要維護的部份。它的價值只會體現在交易過程。

當以信用貨幣取代部份儲存的金銀貨幣,僅保留適當的金銀貨幣數量以供信用貨幣兌換,不僅可以將原本是消耗的金銀貨幣釋放出來,轉換成其他循環資本繼續增值,還可以減少儲存大量金銀貨幣所需要的各種成本。



大概就是這些



Adam Smith的信用貨幣理論現在真的被實現了,也真的體現了價值無限上綱的景象。但對照目前全球金融暴起暴落的景象,很難想像如果Adam Smith看到自己的理論竟然造成這種結果,會作何感想。

1 則留言:

  1. 真是很棒的一篇文章 借我引用呀
    另外說到信用跟流動性問題
    這就現階段各類有價證券的價值來說都是這樣子的
    因此投資之前除了考量獲利空間外
    也要考量信用與流通性的問題
    因為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不能排除這兩個核心的關鍵
    而會影響這兩個變數的主要因素就是預期心理

    除此之外,信用膨脹對於世界經濟來講確實會造成不確定因素的增加
    但是也是因為這樣所以世界才會有景氣循環
    也是因為這樣投資才會變得比以往簡單
    要不然以往以貴金屬來做交易的經濟體系
    中下階層的人要往上爬的機會是很少的
    有了經濟循環
    各階層的人要做流動的機率就會比較高
    比起金銀貨幣時代,有錢人的階層大部分都是貴族階級
    有機會白手起家的人相對來說比例不會像現在這麼高

    回覆刪除